巴菲特是如何一步步封神的?能不能模仿?“慢慢变富”的诀窍曝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4:54 1

摘要:别再把巴菲特当“天降股神”吹了——他不是生下来就会看K线、懂估值,更不是靠什么“内幕消息”一步登天。老巴的“神坛”,是从小卖报纸、攒硬币开始,踩着几十年的坑、抱着“不折腾”的笨办法,一点点搭起来的。今天咱们不聊虚的,就扒他的真实经历,看看他到底怎么封神,更重要

道一川每天早上5点准时输出《道一川创富真言》和《道一川创富日记》,风雨无阻,日日不断。

第00595篇|创富篇

别再把巴菲特当“天降股神”吹了——他不是生下来就会看K线、懂估值,更不是靠什么“内幕消息”一步登天。老巴的“神坛”,是从小卖报纸、攒硬币开始,踩着几十年的坑、抱着“不折腾”的笨办法,一点点搭起来的。今天咱们不聊虚的,就扒他的真实经历,看看他到底怎么封神,更重要的是:普通人能不能学,“慢慢变富”到底是不是骗傻子的。

一、巴菲特的“封神路”:没有奇迹,全是“算计”

老巴的人生,从根上就没跟“躺平”沾过边。他出生在1930年的美国,正好赶上大萧条——爸爸是议员,家里不算穷,但他亲眼见过有人因为没钱跳楼,也见过杂货店老板把面包掰成两半卖。这种“钱能救命”的认知,比任何理财课都管用。

11岁那年,他干了件“大事”: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结果买完没几天就跌了,跌到32美元的时候,他慌了,赶紧卖了,没赚几个钱。可没过多久,这只股票直接涨到200多美元。后来老巴自己说:“那是我第一次懂——赚小钱就跑,是最傻的事;拿不住好东西,再厉害也白搭。”

这之后,他就跟“赚钱”死磕上了:13岁去卖报纸,每天凌晨4点起床,骑着自行车跑5条街,下雨下雪也不歇,因为“少跑一天就少赚一天的钱”;16岁更狠,花2000美元买了台弹球机,放在理发店门口,跟老板分成——你猜怎么着?三个月就回本,后来他一口气放了7台,成了“少年小老板”。

真正的转折点,是他21岁那年。当时他考上哥伦比亚大学,跟着“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学炒股。格雷厄姆教他一句话:“买股票不是买代码,是买公司的一部分;低于 intrinsic value(内在价值)才买,高于就卖,别跟着人群瞎起哄。”老巴把这话刻进骨子里,毕业后没去华尔街当“追涨杀跌”的交易员,反而回了老家奥马哈,开了家“巴菲特合伙公司”。

刚开始公司就7个人,凑了10.5万美元。老巴的规矩很怪:赚了钱,客户拿75%,他拿25%;但亏了钱,他自己承担。就靠这“兜底”的诚意,加上每年20%以上的收益,10年后公司规模涨到1亿多美元——这时候老巴37岁,已经是当地的“财神爷”了。

真正让他“封神”的,是1965年收购伯克希尔。当时这是家快倒闭的纺织厂,没人要,老巴低价接盘后,没死磕纺织业,反而把钱投到保险、糖果、可乐这些“老百姓离不开”的公司。别人都在炒科技股、追热点的时候,他就抱着这些“老本行”不动——结果呢?伯克希尔的股价从1965年的15美元,涨到2024年的50多万美元一股,翻了3万多倍。你没看错,是3万多倍。

二、12岁的“跳楼誓”:不是中二,是破釜沉舟

很多人都听过老巴12岁的“狠活”:他跟朋友说“30岁前要是赚不到100万美元,我就跳楼”。现在看像玩笑,但放在当时,这绝对是“赌命”——1942年的1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万美元,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跟登天差不多。

但老巴不是随口说的。当时他刚经历过股票的“教训”,也见过太多人因为“没钱”活得像蝼蚁。他后来在传记里写:“我不是想当富豪,是想有‘说不的权利’——不用因为钱去做不想做的事,不用看着家人因为钱发愁。”

为了这个目标,他的“狠”是真的:每天雷打不动读100页财报,别人在看漫画、打球的时候,他在研究公司的账本;大学毕业本来能去大公司拿高薪,但他宁愿回奥马哈开小公司,因为“大公司的规矩太多,赚的钱不是自己的”;甚至结婚的时候,蜜月旅行都在看公司报表——他老婆苏珊后来吐槽:“他眼里只有财报,连蜜月酒店的风景都没看一眼。”

其实这事儿的核心,不是“30岁赚100万”这个数字,是“给自己设死线”。普通人为什么赚不到钱?不是没能力,是没“必须赚到”的决心——今天想创业,明天怕亏;今天想定投,明天看别人炒币赚钱就跟风。老巴的“跳楼誓”,本质是断了自己的“退路”:要么成,要么“死”(当然是比喻),没有中间选项。

后来他30岁的时候,不仅赚到了100万美元,还多赚了20万。但他没停,因为他知道:钱不是赚一次就够的,是要让钱“自己生钱”——这就到了最颠覆认知的一点。

三、90%财富50岁后赚的:“慢慢变富”不是慢,是不折腾

很多人都被“股神”的标签骗了,以为老巴是靠“短线操作”赚快钱。但数据不会说谎:巴菲特50岁的时候,个人财富大概是4500万美元;到2024年,他的财富超过1200亿美元——也就是说,他90%的钱,是50岁以后赚的。

这不是“突然爆发”,是“复利”的魔法。什么是复利?不用讲复杂公式,给你举个例子:老巴1988年买了可口可乐的股票,花了10.2亿美元。当时很多人笑他“老糊涂了,买个卖汽水的能赚什么”。但他不管,拿着不动——到2023年,这部分股票的市值超过230亿美元,翻了22倍,每年还能拿10亿美元的分红。

再看伯克希尔:1965年到2023年,年化收益率是19.8%,看起来不高对不对?但你算笔账:1965年投1万美元,按19.8%的年化,2023年就是2.8亿美元。这就是复利的恐怖——它不是“每天赚一点”,是“赚的钱再赚钱,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但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等不及复利”。比如定投基金,涨了5%就想卖,跌了3%就恐慌割肉;比如买股票,今天买明天盼着涨,不涨就换,一年交易几十次——手续费交了不少,本金越亏越多。老巴的“慢慢变富”,不是“慢”,是“不折腾”:找到那些“能活10年、20年”的好公司(比如你每天都用的、吃的、离不开的),买了之后就把账户密码忘了,该上班上班,该生活生活,让时间帮你赚钱。

还有个颠覆认知的点:老巴从不“预测市场”。别人问他“明天股市涨还是跌”,他说“我要是知道,早就成世界首富了”;别人问他“该买哪只科技股”,他说“我看不懂的不买”。他的策略就这么笨:只赚自己“看得懂”的钱,只拿自己“拿得住”的股。比如他不买特斯拉,不是特斯拉不好,是他看不懂“电动车的未来到底怎么样”;他买苹果,是因为“每个人都在用iPhone,苹果的生态没人能替代”。

所以普通人能不能模仿巴菲特?答案是:能,但不是模仿他买什么股票,是模仿他的“心态”和“方法”:

1. 先给自己设“小目标”,比如“3年内攒10万本金”,而不是“一年赚100万”——本金都没有,谈什么复利?

2. 少看“短线技巧”,多学“看公司”:比如你经常买的酱油、牛奶,去看看它们公司的财报,利润是不是稳定增长,有没有负债——这就是最基础的“价值投资”。

3. 别跟别人比:别人炒币赚了,你别眼红;别人炒股亏了,你别恐慌——老巴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本质是“不跟着人群走”。

最后说句实在话

巴菲特不是神,他只是把“简单的事做到了极致”:小时候攒钱,青年时学本事,中年时找好公司,老年时靠复利爆发。“慢慢变富”也不是骗局,是对“急功近利”的反击——现在的人总想着“一夜暴富”,却忘了“钱是赚出来的,更是熬出来的”。

你不用成为下一个巴菲特,只要能做到“不瞎折腾、不贪快钱、长期持有”,哪怕年化收益率只有10%,10年也能让本金翻2.6倍,20年翻6.7倍。这就是“慢慢变富”的秘诀:不是快,是稳;不是赌,是等。

毕竟,比起“一年翻倍”的幻想,“十年翻番”的踏实,才是普通人能抓住的财富。

你读完以后有什么收获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观点,让更多牛人认识并关注你。

本人每天早上5点准时输出《道一川创富真言》和《道一川创富日记》,有道、有术、有理论和方法。陪你慢慢变富,实现时间自由,活出逍遥人生。本篇结束,我们下一篇再会!

来源:川叫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