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少人能置身地球之外去探索宇宙。但借助PC、智能手机、头显设备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每个人都能徜徉在自己做主的宇宙里,探索知识,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和外部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著名科幻作家卡尔·萨根在《宇宙》一书中说:“我们探索宇宙,不仅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心灵的自由。”
很少人能置身地球之外去探索宇宙。但借助PC、智能手机、头显设备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每个人都能徜徉在自己做主的宇宙里,探索知识,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和外部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人的全面发展。
工具的伟大,造就了人类的自由。
“空间计算设备”谁领风骚?
在PC、手机、头显这样的便携式探索工具中,头显似乎是最难逾越的一道关。
它六七百克的重量,让很多人戴上十几分钟就有不适感,仅此一点,哪怕体验再震撼也难以普及。
早在1931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就预言:“头戴式设备可以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感官体验。”
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雪崩》中首次提出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当时他的希望是,使用计算机就像买一台电视机观看最新的节目那样便宜。他把这个由三维计算机图形创造的世界称为元宇宙。在电影《黑客帝国》系列和《头号玩家》中,元宇宙被设定为未来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景。
2021年10月,Facebook公司更名“Meta”,元宇宙一词“破圈”。纵观中美互联网大厂和消费电子巨头,几乎都进行了元宇宙方面的布局,如微软、谷歌、Meta、三星,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等等。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像iPhone那样开启一个新时代。
2023年,苹果推出了首款头戴式MR显示设备——Apple Vision Pro,将数字内容无缝融入真实世界,让app突破传统显示屏的限制,为用户带来全新3D交互体验。苹果CEO库克当时说:“如同Mac将我们带入个人计算时代,iPhone将我们带入移动计算时代,Apple Vision Pro将带我们进入空间计算时代。”
然而,由于Apple Vision Pro售价高昂(256GB基础起步版本售价即为3499美元),重量在600克至650克之间,而沉浸式内容匮乏,第三方开发者也缺少跟进动力,导致这款被苹果定义为“首个空间计算设备”的产品昙花一现,渐渐没了声息。据说苹果正在重新规划,预计在2027年会推出轻量化的新一代产品。
不像智能手机时代说来就来,在头显领域,无论是苹果的“空间计算设备”尝试,还是扎克伯格关于“混合现实头戴设备将战胜手机,成为数十亿人使用的主要计算平台”的预测,现在看,距离大众的接受都还遥远。
“空间计算设备”,谁领风骚?
就在这个时候,一家中国智能手机领军企业突然进入了MR赛道,并在历时4年多时间的默默打磨后,推出了首款MR产品,多个指标取得全球领先。
“没想到是蓝厂”
8月21日,vivo发布了首款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从8月22日起在北京、深圳等10余座城市首批12家官方体验店开放预约体验。
这是中国智能手机厂商首次发布MR产品。
在东莞vivo总部体验了这款产品后,我有三点感受。
1. 轻盈小巧,真正是“轻松上头”。戴了40多分钟一点不累,意犹未尽。这主要是因为vivo将MR头显做到了398克,相当于一瓶350毫升矿泉水的重量。由于采取了全新布局,产品体积较友商方案也缩小了1/4以上;
2. 通过手势交互、眼动追踪操作,简单便捷。眼动即光标,双指一捏一伸即确认操作,没有外设牵绊,稍微学习一下即可上手。各种应用悬浮显示在主界面上,非常简洁。对于近视者来说,头显配有磁吸式100-1000度近视镜片,支持即插即用,1000度以内的用户无需戴框架眼镜。
3.将沉浸式显示效果推升到一个新台阶。vivo Vision使用了双目8K Micro-OLED显示屏,支持穹幕视频,上下左右180度的视野,让用户身临其境,戴上它如同带了一座IMAX影厅。无论观影、观赛、看演出、看手机里的视频和照片、打游戏、学英语,都现场感十足。它还能让用户清晰流畅地看到周围的现实环境,延时仅有13毫秒,相当于一眨眼的时间,这对避免眩晕、保证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步至关重要。
在发布会现场,我听到一位头显发烧友说:“两年前苹果出头显时,我就在想中国品牌谁会第一个出击,没想到是蓝厂(vivo)。”
我也有一个没想到,就是vivo在头显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大雄心,即打造家庭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今年初,vivo已成立了机器人Lab,聚焦家庭机器人的研发。
家庭智能产品“三件套”
MR头显和家庭机器人是何关系?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说:“MR技术在短期主要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期则将帮助解决家庭环境中的感知与决策难题。”
家庭场景非常复杂,物品识别、空间导航、人机交互等都需要高度智能化的技术支持。MR能通过实时数据采集、环境映射和交互控制,为家用机器人提供感知和交互的关键支持。
当前机器人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缺乏丰富的训练数据,不像大语言模型那样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数据;二是机器人还要依赖人工遥控操作,还没有自己的脑子。MR设备恰好在这两方面都能发力。
首先,通过用户佩戴头显时的交互行为,可以为机器人提供大量现实世界的训练数据输入;
其次,由于MR是自然交互工具,用户通过MR就能用手势、眼动、语音等自然方式直接操控机器人,提升其智能化水平。
在胡柏山看来,未来家庭最重要的智能化产品是“三件套”:手机是用户的随身大脑,负责基础通信和计算;MR是数字分身,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大屏交互体验,它也是手机场景的迭代和补充;机器人是物理替身,实现物理世界的交互和自动化。
而vivo确定的新角色,是在这三个方向上全面满足用户需求,并实现三者间的无缝协同,最终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
显然,vivo正从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向以智能硬件为载体的全场景智能服务公司迁徙。
目前,vivo Vision也存在一些和苹果头显一样的挑战,比如构建丰富的MR内容生态的挑战。vivo正与内容供应商、直播平台等合作,vivo的X100 Ultra、X200 Ultra等产品将率先支持“空间相机”,它们拍摄的3D视频与全景长图可以直接在Vision探索版回看。
vivo一向遵循本分之道,探索版目前只是发布,让用户预约体验,进行真实反馈,并没有准备销售。
何时销售?要等到产品、内容生态更成熟,价格也能做到更亲民之时。
为什么是vivo?
MR头显是联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是沉浸式体验的绝佳工具,被全球众多大厂视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
当智能手机高度成熟、基本达到空间展示的极限,且2D交互方式难以充分体现5G和未来6G大带宽、高可靠、低时延的优势时,MR设备因其拥有的广阔显示范围与沉浸式3D体验,也将成为广大用户的选择。
而挑战也是巨大的。即使苹果发力,也有些无力。
vivo智慧终端产品总经理洪沂说,MR头显比单纯的AR眼镜、VR眼镜复杂得多,vivo Vision探索版整机有1700多个零部件,经过4年多用户调查和技术研发才敢拿出来,让用户首次体验,“整个过程中一直深怀敬畏之心”。
如此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为什么vivo在中国厂商中首先突破,并在若干指标上超越了全球现有水准?
参加发布会后,我的体会是,vivo并不是从宏大叙事入手,要赶“空间计算”的潮流,而更多是从用户出发,整合顶尖的供应伙伴,千方百计解决用户痛点,力求让MR技术早一天从“尝鲜”迈向“常用”,既“足够有用”也“足够好用”。
这种“但问耕耘”的慢功夫、笨功夫,反而结出了硕果。
vivo Vision探索版不是一时心血来潮,4年研发,在硬件架构改进、关键零部件小型化、结构轻量化,以及眼动追踪、手势识别等软件算法方面都做了自研技术的创新。
比如为了实现398克的轻盈机身,vivo Vision探索版采取了分体式铆接设计,采用了高强轻质镁合金材料,“一克一克都是抠出来的”;对超过3000人脸模型进行了优化,让每一个支点承压的强度最大都不超过6.628千帕(kPa),仅相当于人呼气的极限;vivo人因实验室联合国内顶尖高校共同研究,采集大量真实用户的数据,设计出了4组、8套遮光罩加亲肤泡棉组合,适配不同的面部轮廓,提升佩戴舒适度;又如为了精准实现“眼一看,手一动”的自然交互,探索版配备了11颗摄像头(7颗用于环境感,2颗用于手势追踪,2颗用于眼动追踪)以及微米级激光雷达,支持高精度的眼动和手势追踪功能;开发了高精度的眼动追踪,相当于站在2米外准确看向一块手表大小的区域;操作系统支持26个自由度的手指手势,以及垂直方向高达75度的超广识别范围,确保用户在各种姿态下都能被精准捕捉和响应。
所以vivo头显的突破,不是靠“画饼”,靠在某个单点指标上炫技,也不是照搬国际巨头的技术路线,而是聚焦用户的具体需求,点点滴滴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而vivo能真正完成优化,和多年来深耕设计、影像、性能、系统四条长赛道的技术积累有关,和“蓝科技”这一持续投入的自研技术体系有关。
例如,vivo头显的双目8K Micro-OLED屏幕,像素密度相当于将三台vivo X200 Ultra手机的像素点全部集中到一块邮票大小的区域上。
在现场对这块屏幕进行介绍时,vivo的技术专家说,他们是把专业级电影监视器的色彩校准标准用在了每一台设备上,以确保色彩的准确度和真实性。
没有多年一以贯之的研发积淀,很难有vivo头显产品力的惊艳。
来自中国的可能性
前不久,《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围绕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与“硅谷101”节目进行深度对话。他说,在智能眼镜领域的竞争中,“中国不仅有供应链优势,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势。如果让我下注,我可能会押中国公司胜出,而不是苹果。”
他认为,部分原因是中国有价格优势,但还有更关键的几点。
首先,中国在材料科学和相关硬件技术上有着深厚积累;
其次,中国的产业生态非常完整,有利于快速试错和加速迭代;
另外,中国公司在早期创新阶段更敢先上路,也愿意边做边调整、快速迭代,中国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做出真正实用的智能眼镜的国家。
其实,vivo对智能头戴设备早有布局,但因为MR头显设备更复杂,更困难,所以选择了“犯其至难,图其至远”,一做就是4年。
如同胡柏山所言,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太着急,要循序渐进。有了好的硬件体验基础,生态才会形成正循环,产业就会起来。
谁能做出真正实用的MR头显?如果凯文·凯利参加了vivo Vison探索版发布会,不知他又会做何判断?
无论如何,2025年的8月2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乃至世界智能硬件领域备注的日子。通过MR头显,vivo迈开了空间计算时代的重要一步,也为自己的“三十而立”献上了一份大礼。
有这种以用户为导向的探索式创新的精神,以极致雕琢的态度为用户创造精品,脚踏实地去解决一个个用户痛点,则那些宏大叙事终将实现,或许时间已经不远。
来源:秦朔朋友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