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鲁迅的故乡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墙面上挂着一幅著名的鲁迅画像,画中的鲁迅夹着烟斗,这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多年来,无数游客来到这里,在画像前停留拍照,甚至有人拍错位图,假装自己在给鲁迅点烟,这也成为了纪念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鲁迅的故乡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墙面上挂着一幅著名的鲁迅画像,画中的鲁迅夹着烟斗,这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多年来,无数游客来到这里,在画像前停留拍照,甚至有人拍错位图,假装自己在给鲁迅点烟,这也成为了纪念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近日,这平静的画面却因一封投诉信而被打破。
投诉人是一位孙女士,她通过 “浙里办” 平台正式提出了异议。孙女士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她投诉的理由是,这幅墙画省略了原作中鲁迅先生在书房的背景,单独把鲁迅夹着烟的形象拿出来挂在公共墙上,可能会让画的意义发生变化,有引导人在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可能误导青少年。
她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不经意间会鼓励大家在公共场所吸烟,所以建议把这面墙画里那只夹着烟的手,改成右手握拳的画面。
为了让投诉更有可行性,孙女士还查询了很多有关鲁迅的版画,发现鲁迅抽烟原图烟纹更小,而且有书房背景。她表示,原画是鲁迅在室内吸烟,而不是室外公共场合吸烟。
在第一次投诉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后,孙女士又进行了二次投诉。
孙女士的投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绍兴市文旅局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而且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要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
绍兴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事件正在处理中,会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随便更换墙画。
网友们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调侃孙女士,认为她的投诉有点过于较真。
有人说:“按她这逻辑,李白是不是得把酒壶换成矿泉水?维纳斯得戴胸罩,大卫是不是还得穿上裤衩?”
也有人调侃:“那换成握拳,会不会又有人投诉有引导暴力倾向之嫌?”
还有人说:“那干脆把朱自清的《背影》也给删了吧,翻铁路可是严重违反铁路安全规定;孟姜女哭长城,那不是破坏文物吗?”
这些评论虽然是玩笑话,但却直击问题核心,那就是一幅真实展现名人形象的墙画,是否真的会因为所谓的 “影响不好” 而应该被投诉甚至更换。
还有网友指出,鲁迅生前有长期吸烟的习惯,烟是他思考和写作的伴侣,这是历史事实。把鲁迅夹烟的形象展示出来,并不是在鼓励大家吸烟,而是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而且,大家在墙画前拍照也不过是寻个乐子,怎么可能因此就教坏小孩呢?
“真要学坏,看啥都能当‘教材’。与其苛责墙画,不如先反思自身引导与教育的缺位。” 一位网友的评论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在热议中,网友们还玩起了帮鲁迅 P 图的游戏。
各种版本的鲁迅画像P图在网上流传,有人把鲁迅的烟换成了棒棒糖,色彩鲜艳的彩虹棒棒糖,搭配鲁迅严肃的神情,反差感十足。
有的把烟换成了毛笔,笔杆泛着木质光泽,仿佛下一秒鲁迅就要挥毫写下 “横眉冷对千夫指”。
还有人脑洞大开,把鲁迅 P 进了现代场景 —— 比如手里夹着一杯奶茶,杯身上印着 “绍兴限定” 的字样,背景里是排队买黄酒棒冰的游客。
更有甚者,给鲁迅加上了一副墨镜,手里的烟换成了迷你风扇,配上 “夏日炎炎,注意防暑” 的文字,瞬间让严肃的历史人物多了几分俏皮。
还有的给鲁迅手里P上了一个手机,还有的P上了一支手枪,等等。
这些 P 图没有恶意,全是网友们带着调侃的创意,既像是对孙女士投诉的讽刺调侃式反驳,也透着大家对鲁迅这一形象的亲近感 —— 毕竟,能被这么多人拿来 “玩梗”,本身就说明这个形象早已跳出 “严肃历史符号” 的框架,成了大众能轻松对话的文化符号。
还有人模仿鲁迅的文风,就此事件写了一篇《无烟的画像》,别说,模仿的还真挺像。
就事论事,孙女士的投诉确实有些反应过度了。
首先,鲁迅夹烟的形象是历史的真实反映,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翻开鲁迅的传记,多处提到他吸烟的细节:在上海的寓所里,他常常坐在书桌前,一边吸烟一边构思文章,烟灰缸里的烟蒂堆得满了才会清理;与朋友聊天时,也常会递烟、点烟,烟成了他社交与思考的一部分。
而鲁迅纪念馆的这幅墙画,本质上是对历史场景的艺术提炼,不是广告,也不是 “吸烟示范”。
它存在的意义,是让参观者看到一个 “有血有肉的鲁迅”—— 不是课本里那个只写着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的标签,而是会吸烟、会熬夜、会为了家国命运愁眉不展的普通人。
如果为了 “控烟” 就改掉这个细节,反而让鲁迅的形象变得扁平、虚假,这才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其次,孙女士担心墙画会误导青少年,这种担心实在有些杞人忧天。
青少年对 “吸烟” 的认知,更多来自家庭的教育、学校的课程,以及社会上随处可见的 “禁烟标识”,而非一幅挂在纪念馆里的历史画像。
反观孙女士的逻辑,仿佛把青少年当成了 “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的白纸,忽略了家庭与学校的引导作用,也低估了青少年的判断力。
退一步说,要是真怕 “误导”,那是不是《红楼梦》里的饮酒场景要删掉?《西游记》里孙悟空打闹天宫 “破坏秩序” 也要修改?
这种 “一刀切” 的思维,本质上是对文化传播的简单化理解。
再者,控烟确实是值得关注的公共议题,孙女士作为控烟志愿者的初心没错,但她找错了 “发力点”。
真正的控烟,应该是去推动公共场所禁烟条例的落实 —— 比如在商场、公园等地方增设禁烟岗,对违规吸烟者进行劝导;或者是加强控烟宣传,让 “吸烟有害健康” 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比盯着一幅历史画像 “改手型” 有用得多。
就像网友说的:“要是有人因为看了鲁迅夹烟就去吸烟,那他大概率也会因为看了武侠剧就去打架,问题不在画,在人。”
把控烟的责任推给一幅墙画,反而显得对 “控烟” 本身的理解太浅。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孙女士的出发点。她关注公共健康,愿意为 “控烟” 发声,这种公民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在于,她把 “控烟” 的边界划得太宽了,宽到忽略了文化传播的特殊性,也忽略了公众对历史形象的情感认同。
就像绍兴当地的一位老人说的:“这幅画挂了这么多年,我们看着它长大,它就是鲁迅故里的一部分。要是改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种情感,其实是大众对 “文化记忆” 的珍视 —— 有些形象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不是因为它 “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它真实、鲜活,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其实孙女士真正应该建议绍兴文旅做出改变的,不是鲁迅夹烟的画像,而是某些游客在鲁迅画像前抽烟、点烟、点打火机的打卡方式。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这件事,说到底是一场文化与现实的碰撞。一边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文化记忆的珍视;一边是对公共健康的关注、对社会风气的担忧。
这两者本不该对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理性的平衡点 —— 我们可以在纪念馆里增设 “吸烟有害健康” 的提示牌,告诉参观者 “鲁迅的吸烟习惯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现代社会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讲解,让大家理解 “夹烟形象” 背后的历史意义,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修改画像。
毕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有多 “完美”,而在于它能在时代变迁中,与大众保持对话。鲁迅当年写下的文字,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正是因为他写的是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社会。
而这幅夹烟的墙画,或许也是在提醒我们:对待历史,对待文化,少一点 “一刀切” 的苛责,多一点 “理解与包容” 的理性,才是对文化最好的守护。
希望绍兴市文旅局最终能给出一个尊重民意、尊重历史的决策,让这幅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墙画,继续在鲁迅故里,讲述属于鲁迅的、也属于我们的文化故事。
来源:第一滴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