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认为绍兴鲁迅故里景区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当,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画面换成鲁迅右手握拳伏案版画。
继“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热搜后,鲁迅可能想不到,有一天他要承担“控烟大使”的使命。
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认为绍兴鲁迅故里景区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当,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画面换成鲁迅右手握拳伏案版画。
8月25日晚,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发文回应: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被投诉的绍兴市鲁迅纪念馆附近的打卡墙
鲁迅抽烟是历史真实,纪念馆里鲁迅抽烟的墙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史实基础上。如今,这堵景墙却因“控烟”受到质疑。该如何看待这一争议?
鲁迅夹烟墙画误导青少年”
据上游新闻报道,在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
近日,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该墙画不妥,对其进行了投诉,建议换成鲁迅握拳的画面。
孙女士称自己是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她最近看到了一个帖子,在鲁迅吸烟版画前女生双手交叉的禁烟图,才知有“这么大一幅室外广告版吸烟图”。
对于孙女士的投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有网友调侃说“换成右手握拳的话会误导青少年去打架斗殴”,更有网友表示“你把端午也举报了吧?容易引导青少年学屈原”。
对于网友的留言,孙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则表示看到很多人的不解和反对,借鲁迅的话称:从来如此,便对吗?
8月25日晚,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发文回应关于“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
近日,有位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随后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此事,引发广大网民关注。同时,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我景区,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而修改相关画面。
鲁迅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景墙用木刻形式表现,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控烟为何只盯着鲁迅夹烟墙画?
鲁迅是历史人物,的确有吸烟的嗜好。鲁迅抽烟是历史真实,纪念馆里鲁迅抽烟的墙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史实基础上。
首先应看到,鲁迅夹烟的形象并非在刻意塑造抽烟这一“不良示范”,而是通过抽烟这一个个性鲜明的动作,展现包括思想火花与时代印记的历史真实。
翻开史料,鲁迅与香烟的关联在其创作生涯中十分显著。鲁迅的烟和郁达夫的酒,常被人作为民国文坛佳话称道。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就说:“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支装包。”
可以说,抽烟这种个人习惯,早已超越生活细节,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鲁迅的抽烟习惯,与其文学成就一样,都是历史整体的一部分,也成为后世对鲁迅作为历史人物形象的表达中难以分割的部分。绍兴鲁迅纪念馆引起争议的网红墙画,即为其中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馆保留“鲁迅夹烟”这一形象,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可让后人在凝视中感知真实的人物风貌和历史温度。
如果以控烟、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理由就简单把照片删除、拿掉,或者是按游客提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则也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不尊重和篡改。
当然,也要看到,公共场所控烟是当今社会共识与法律要求,这一诉求本身在文明社会也具有正当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孙女士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红墙画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会误导青少年。
应该说,墙画没有室内这一背景,未必就意味着鲁迅这一历史形象是“在室外抽烟”。
另外,即使鲁迅画像是“在室外抽烟”,其和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误导青少年仍然存在逻辑上的距离。这是因为,历史形象的呈现,未必就会带来现实行为的模仿。二者仍然存在明确边界。
浪费公共资源的投诉,该驳回吗?
当前,社交平台的使用越来越便利,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越来越容易表达和传播。对于公众的意见和投诉,相关管理单位和机构,既要善于及时采纳合理意见,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定力,在网络喧嚣中做出理性的决定。这十分关键。
脱离了历史背景、背离于公共记忆、有悖于社会风俗,那些看似“正确”的举报,都应该被落实吗?
“鲁迅夹烟”墙画被游客投诉引起热议,倒让人想起鲁迅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载于《〈思想·山水·人物〉题记》)这句话主要是谈书的,但是以此来看今天的“夹烟”墙画事件,却也不乏启发意义。
近段时间里,类似的捕风捉影、上纲上线的投诉举报相当集中,占据了本不该有的社会注意力,也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比如,无锡地铁车厢内的一张东林书院公益宣传海报,照片的远景处有一个男子站在大树之下,有人就投诉这人在小便,是“不雅动作”。据核查,照片中的人实际上拿着一个水瓶,没有进行不雅动作,但为了避免误会,当地已经表示会更换海报。这其实严重浪费了公共资源。
事情的关键在于,受理部门能不能随便受理这类投诉。现在盛行的一种风气是,谁投诉谁有理。一些地方市长热线被滥用就是典型案例,干实事的人苦于不得不讨好一些不合理投诉。
极个别人脑补出来不雅的动作,就要全面换海报;极个别人觉得对自己的冒犯,就要“鲁迅禁烟”。一人投诉,全社会吃药,纳税人埋单,这不是正常的舆论空间秩序。鲁迅先生的打卡墙,没有因为吸烟的动作而误导公众,反而是这样的举报在误导社会——原来“拿着锤子找钉子”,可以调动这么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宣传控烟是一回事,拿控烟来绑架鲁迅先生、限制艺术创作,让相关部门疲于奔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那些为了逞一己之快而浪费公共资源的投诉,该消停消停了。
正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所写:“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追求文明,无须抹消历史。真正的纪念,应该是我们站在他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之间,保持清醒,独立思索。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
你怎么看?
来源:天津金马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