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1951咏桃花
蒋昌典.
全凭粉脸运当红,苦寒未识不知冬。
却妒梅花名气大,汝生不过借春风。
“粉脸”“苦寒”“梅花”“春风”四句皆有比兴;“全凭”“未识”“妒”“借”四句皆含讽喻。(归樵)
1952南山公园散步
南国风笛
益寿当然逛此山,春风接引作高攀。
莫愁胜境缺标识,路到樱园必拐弯。
写南山,能巧取径蹊。“拐弯”下的秒,拐个弯便是胜景,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归樵)
1953无题
宋善岭.
微风淡月夜将深,频听邻窗咳嗽音。
忽忆那年无病我,不情不愿打三针。
由闻“咳嗽”而忆疫情,开拓说去,纵送之法也。轻描淡写中见出寄慨。(归樵)
1954观部队夜训渐入境
周学锋.
乌啼风啸月昏昏,荒野铁流飞落尘。
跃跃兵情须摁住,不教军令出心门。
兵情跃跃,而军令须秘而不宣,“摁”“心门”下的十分准确,无亲身经历者,断不可为。(归樵)
1955甲辰惊蛰前二日随侍双亲山中踏青寻访老父旧时袍泽其三
柳父
邻村问翁媪,之子竟何如。
或道人犹健,空庐正索居。
三四句皆从“问”字作想,“或道”二字于“人犹健”有不确定性,而“正”于“空庐”“索居”却是确定语气,如此透一层写来,更具张力,虽尚未得寻,却已凄凉倍增。(归樵)
1956信
小厮
纸上如临记忆真,斯人笔迹太温存。
宁教尘满不轻读,恐使折痕成裂痕。
“纸上如临”“笔迹”“温存”本应时时捧读,而“不轻读”是“恐”“折痕成裂痕”也,婉恻之思,愈转愈曲,愈曲愈深,令人玩味不尽。(归樵)
1957五一偶过法源寺
藕斋
丁香花外是何身,飞絮时来堕影尘。
坐久松阴天欲午,啁啾啼鸟快于人。
花外何身,絮影堕尘,自是红尘内外之想。而坐久则是因有啼鸟以快人心耳。心路的迂曲,皆在婉转变化之间。(归樵)
1958过城中村
阿黛
矮巷斜阳白发偎,石棉瓦隙暗生苔。
春风例到城深处,嫩紫轻红在在开。
以旁敲侧击法,对比描写城与村的眼前景物,让其情感从实景上浮现出来。(归樵)
1959村居绝句
小厮
燕子谁家款款飞,绿烟深处荷锄归。
刈余垄草新烧得,只欠明朝细雨肥。
三四句乃刈草归来作想,“只欠”是经过辛勤劳作后的期冀,是透一层写法,若无此劳作亲历,断无此真情真想。(归樵)
1960登山
周学锋
不言大志不匆匆,秋色蜿蜒且慢登。
勿为他山高仰止,盘盘都是自家峰。
登自家山,便是自家峰。不好高骛远,做好自家事情,便是成功,此连类比物者也。(归樵)
个人小传: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评者/归 樵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
来源:小楼听雨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