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袭白衣,是他们的铠甲;救死扶伤,是他们的使命。他们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他们扎根一线,用坚守诠释担当。本期《广河因你而美丽》栏目组走进广河县人民医院,对话三位来自儿科、内分泌肾病科和外二科的医务工作者。他们跨越老、中、青三代,奋战在不同医疗战线的他们,用各
一袭白衣,是他们的铠甲;救死扶伤,是他们的使命。他们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他们扎根一线,用坚守诠释担当。本期《广河因你而美丽》栏目组走进广河县人民医院,对话三位来自儿科、内分泌肾病科和外二科的医务工作者。他们跨越老、中、青三代,奋战在不同医疗战线的他们,用各自的故事共同书写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答卷。
用热忱守护“小天使”的新生力量
广河县人民医院儿科诊室里,入职刚满三年的马医生,是团队中透着蓬勃朝气的新生力量。面对尚不能清晰诉说病痛的“小天使”,以及常伴焦虑的家长,她坦言肩上压力不轻,但谈及这份职业时,眼底总跃动着热忱的光。
这份热忱的源头,藏在童年的温暖记忆里。小时候腿部受伤,是身为赤脚医生的外公为治好了病痛,而舅舅同为村医的日常,更让她在耳濡目染中埋下了从医的种子。高中毕业后,她毫不犹豫报考甘肃中医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借着人才引进的东风,来到广河县人民医院,如愿披上白大褂,成为一名儿科医生。“选儿科,就因为孩子的纯真最打动人,他们康复后笑起来的样子,是给我最好的奖赏。”马医生笑着说。
广河县人民医院儿科医师马医生告诉记者:“(记得)刚入职不到一年,当时值第一个夜班的时候,晚上12点多来了一个12岁的小男孩,当时来的时候属于一个昏厥状态,但是我们当时查了他的生命体征,像呼吸、心率、脉搏、血压这些都是正常的,然后他有吞咽动作,眼珠你看的时候是瞳孔反射,眼珠都在活动,但是怎么都叫不醒,当时是我们就给家属把问题解释了,让他们先住院检查,观察一下,但当时是家属也比较紧张,说是连夜想到兰州再看一下,然后当时我们就连夜救护车送过去了,送过去之后兰州那边上级医院检查完之后,也说各项生命体征啥都好好的。然后第二天早上就直接出院了,这个对我来说的话印象比较深刻,因为是第一次自己独立值夜班,刚开始值夜班没有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然后通过这个我就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这个事件,慢慢对这种突发情况、临床急救这些开始重新学习,增加自己的能力和临床知识和技术。”
作为新生代儿科医生,她还主动借势新媒体平台普及科学育儿知识,让医患间的理解与信任在诊室之外也能生根发芽。
在“持久战”中守护生命质量
内分泌肾病科的诊室与病房间,副主任医师马正清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医15年,他的日常被密密麻麻的门诊号、反复调整的治疗方案和长期随访的慢性病患填满——琐碎,却关乎每一位患者的生命质量。
“内分泌与肾病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患者需要的不仅是精准用药,更是长期的耐心调护。”马正清常说。比起急诊的惊心动魄,这里的“战场”更像一场持久战:看着糖尿病患者把血糖稳稳控制在安全线,陪着肾病患者闯过一次次透析难关,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在他眼中便是最有价值的成就。
广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肾病科
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马正清
工作第二年,有一个夜班晚上,当时来了四五个特别重的病人,有喝有机磷(农药)的、也有脑出血的病人,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经过一晚上的抢救,到了凌晨5点,中毒的这个病人,经过一晚上抢救之后还是没能抢救过来,内心特别的遗憾,但是隔壁床上脑出血这个病人,经过强烈抢救之后,病人虽然留下了肢体上的功能障碍,但是病人的生命是抢救过来了,感觉特别成功,就是让人明显的感觉到一面是死亡,一面是希望的这种感觉。
15年间,他亲历了学科的飞速发展:从最初依赖基础检测到如今精准的激素水平分析、肾病病理分型,从传统药物治疗到个体化的综合管理方案,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谈及医师节,他说:“这份职业的意义,就藏在患者那句‘马医生,我这周指标挺好’里。也希望社会能多理解慢性病管理的复杂性,给医生和患者更多并肩作战的时间与空间。”
29年坚守用手术刀镌刻医者担当
外二科主任医师马永福,自1996年踏上从医之路,29年来始终坚守临床一线,是科室里让人安心的“定盘星”。谈及从医初心,他总会想起父亲——正是父亲行医时对患者的热忱与负责,让他见证了这份职业的光荣,在心中播下了“成为好医生”的种子。
回望29年职业生涯,从最初的外科基础操作到如今复杂的高难度手术,从简陋的诊疗条件到现代化的医疗设备,马永福亲历着外科学的日新月异。“手术刀划开的是病灶,承载的是生命的重量。”他常说,医生的使命从不是“炫技”,而是用最稳妥的方式为患者解除痛苦,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技术的打磨,一天都不能松懈。
广河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主任医师 马永福
我当初选择当医生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以前的工作是内科,当时有个人得了重度痢疾,当时父亲把抢救了过来,受到了乡亲们尊重,我感觉到这份职业是非常光荣的,所以我就要求父亲上医学专业,下定决心当一名大夫。
作为科室里的“老兵”,他格外看重对年轻医师的传帮带:从手术技巧的手把手教学到术前术后的细节叮嘱,“严谨”二字总挂在嘴边。“手术台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多一分准备,患者就多一分安全。”他也常跟后辈念叨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教他们既要练就能干的“硬功夫”,也要怀揣体恤患者的“软心肠”。展望未来,他对微创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充满期待,也寄语同仁:从医之路没有捷径,唯有时刻精进,方能不负所托。
在2023年的时候,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当时来的时候是重度性休克,弥漫性腹膜炎,我们通过积极抗休克治疗以后,急诊性探查发现是小肠穿孔,腹腔内有大量的脓液,急诊做了肠切除和肠吻合术,我们感到非常自豪,也感觉到这个是职业是神圣的、光荣的。今天是第8个医师节,给我们临床一线的同仁们说一声大家辛苦了,搞临床特别辛苦,我们上一台手术,快的话半个小时结束了,有的就是说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手术下来我们的衣服都是湿透的,但是我们的同仁们,为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挽救生命。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
从呵护幼苗的儿科到与慢性病周旋的内分泌肾病科,再到手术室里与死神较量的外科,三位医者岗位不同、代际有别,却始终怀着对生命的同等敬畏、对职业的同样热爱、对责任的同向担当,让医者初心在传承中愈发坚定。
让我们向所有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诚挚的祝福。——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健康的护航人,更是这个时代里,最值得信赖与感恩的可爱之人!
来源:广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