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拉夫罗夫出来讲话,意思不拐弯:普京不是不谈,也不是不见,但见面得有用,别开成一场拍照会。最关键的一句,他把“泽连斯基是否有合法签约资格”点明了。这话听着像挑刺,实际上是把谈判的“落地钉”钉在桌上。谁来签、签了算不算、回头能不能执行,这是实打实的门槛。
最近这盘棋一下子热了起来,先是莫斯科口风变了,接着平壤把“海外作战”摊开讲了,美国这边又抛出“半年内和平”的时间点。这是不是拐点到了?
近日,拉夫罗夫出来讲话,意思不拐弯:普京不是不谈,也不是不见,但见面得有用,别开成一场拍照会。最关键的一句,他把“泽连斯基是否有合法签约资格”点明了。这话听着像挑刺,实际上是把谈判的“落地钉”钉在桌上。谁来签、签了算不算、回头能不能执行,这是实打实的门槛。
俄方把这个门槛抬出来,是在争取节奏:文件得能执行,条款得能验收,否则一步走错,后面全是烂账。紧挨着,他又把顺序排好:先安全,后领土。对俄来说,边界线是不是往里外挪一公里,重要,但没“消除从乌境内发出的安全威胁”重要;俄语居民的安全感要兜住;不去主动打非军事目标。
基辅的算盘并不难懂。一头在对外说话:见面可以,领土也不是禁区,但只在和普京面对面的时候谈,不提前放数,这样能保住政治空间;另一头在补筋骨:和加拿大谈钱、谈无人机、谈可能的部队安排,尽可能让“安全保障”先有个框。
同时,对远程打击这块,开始更倚重国产武器,减少对美国“点头”的依赖。用大白话说,乌方想握住一点主动权——谈不拢,至少还能打;要谈,就多几张牌。这样做在战术上不吃亏,但也带来一个新难题:停火的时候,怎么管住这只“手”?后面我再讲。
特朗普把狠话放在前,十天不见动静就制裁,这叫施压。万斯把时间拉长,说希望半年内看到和平。别嫌他拐弯,政治就是这么个节奏:十天用来催,半年用来做。万斯还给了两道护栏:美国不派地面部队,制裁工具还在手里。话说到这,分寸出来了——既不让美国掉进泥潭,也不把手里工具扔了。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承认美国多次联系中国,希望中国帮忙。这不是客套。俄方欢迎中国介入,乌欧这边公开场合还没松口,面子和主导权的账还在盘。这种时候,私下沟通往往比公开喧嚷有用。能不能把中国“写进”停火与安全保障的文本,现在没有公开消息,先记一句“有待官方确认”。但有一点不用怀疑:真要往前推一把,没有一个两边都听得进去的沟通者,桌子很难摆稳。
库尔斯克方向,大家记忆还新。乌军当时越境打到苏贾,控制了一大片地带,打了七个月,到今年五月基本收住。伴随这场战斗,朝鲜那边的动作突然密集起来——这才是“朝鲜发了狠”的实义所在。平壤举行国家授奖仪式,朝鲜领导人站在最前面,把“朝鲜人民军海外作战部队”的指战员一一表彰;他亲自去机场迎接阵亡官兵遗体,安排会见指挥员、官兵代表和部分烈属;朝中社把纪录片播出来,作战时间、战场画面都给到。
这一串操作,不是摆姿态,是明着宣告:我们出过力,我们有人牺牲,我们把这事写进国家记忆。紧接着,俄朝双方确认在库尔斯克方向有“联合作战”。到这一步,外界的猜测变成了坐实。你要问这对谈判有啥影响?简单讲,就两条:俄罗斯的“后方弹药库”更稳了,谈判底气更足;乌克兰和其盟友必须考虑一个现实——对手的弹药供应不是一条线,是两条线。
与此同时,朝鲜那边也传出消息,边境传出朝方人员越界、韩军鸣枪警示的情况,虽没造成伤亡,但现场紧张感陡增。这个时点升温,不像巧合,更像一根牵引绳。半岛要是热起来,美韩的眼睛、钱包、装备就要分一点过去。
对莫斯科,这等于在侧翼帮忙减压;对首尔,这是高压下的细活儿,最怕误判;对华盛顿,则是“如何两头照顾”的老难题。也正因此,万斯把时间拉长,不愿再往军事摊牌上踩油门。
几条线说到这,大家心里大概有张图了:俄方让话语更“技术化”,谈文件、谈合法性、谈执行;乌方一手抓安全保障,一手握远程打击的自主;美方把窗口定在半年,强调不派地面部队,同时让制裁保持压力;朝鲜把“海外作战”公开化,跟俄罗斯的协同从传闻变成了制度化的影子。这四股力拧在一起,下一步难不难?难点就卡在“怎么把火压住,又不让任何一方丢面子”。
那就落到具体办法上。要把半年拿下来,我反复讲过得有“三样东西落纸”,这里再用更直白的话说一遍。
第一样,安全保障要变成硬清单。不是一句“保你安全”,而是把钱、物、训、情四条摆明白。谁出钱,出到什么时候,出多大比例;武器清单怎么列,补给和维修谁兜底;训练在哪个国家、哪个基地、按什么周期;情报对接开到哪一级,行为边界怎么划;一旦违约,谁判定,处罚是什么。没有这张清单,就别谈安心。
第二样,停火线和巡检队要有操作手册。停火线在哪,怎么画,怎么对表;巡检队由谁组成,怎么抽检,怎么上传证据;出现擦枪走火,处理时限是多少,谁仲裁。这里最好有第三方介入,能被双方接受,才挡得住扯皮。
第三样,远程打击必须装上“保险丝”。现在是个尴尬局面:五角大楼在审批上收得紧,乌方又强调用国产远程武器,自主出手。没有明确边界,停火期最怕小打小闹把火点回去。那就把能打的目标类型列出清单,把纵深范围用坐标说清楚,把越线后的处理办法定成流程。凡是模糊的地方,都是将来争吵的口子。
这三样,缺哪一样,半年都会打折扣。现在能看到的,是安全保障在往清单化走。乌克兰拉着加拿大谈资金、无人机、人员安排,就是在往清单上添条目。停火线和巡检这块,目前没有公开信息,多半在小屋里反复掰细。远程打击的“保险丝”,美国是在往里装,乌克兰是在往外拧。看着别扭,其实是在找平衡点。
很多朋友还问:既然朝鲜把“海外作战”公开化了,制裁还有用吗?得说清楚,制裁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更像阀门。关到一定程度,对方的资金周转、零件供应、运输路线就会越发艰难;打开一些口子,能换来某些条款的执行。万斯承认“新制裁未必直接促成停火”,这话不虚。真要见效,方向大概会盯住三条线:跨国物流的节点、军民两用零部件的流转、金融清算的小通道。问题在于,制裁见效需要时间,所以十天是催,半年才是窗口。
那俄乌能否在这半年实现和平?有戏,但得看三份文本能不能拿出来。安全保障的清单、停火线与巡检的手册、远程打击的保险丝。哪怕先拿出七成熟,也比空谈强。真正的考验,不在喊多响,而在谁愿意把面子往后放一步,把里子的规则往前推一步。
来源:钱亚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