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静里藏着安定平和的状态、平静自信的心态、坚定执着的姿态,正所谓“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作家亦舒曾说:做人凡事要静。
也许,一个人年少时总是风风火火,急躁难安,静不下来,体会不到这句话的精髓。
但到了一定年纪,见过了喧闹,经历了风雨,看过了浮躁,渐渐会发现,静是一个人顶级的智慧。
因为静里藏着安定平和的状态、平静自信的心态、坚定执着的姿态,正所谓“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当一个人真正静下来,安宁自来,百事顺遂,胜为常事。
01. 人静为安
一个人的外在状态,就是一个人的名片。
一个安静的人,情绪稳定,喜欢独处,给人以稳重,让人放心;相反浮躁的人,总是忙忙碌碌,看似脚不离地,实则让人不踏实。
生活中,安静的人远离喧闹,总是更容易找到平和、安宁的状态。
演员陈道明被公认为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他虽身处浮躁的娱乐圈,但给自己定了规矩,几十年来他极少参加圈里的聚会,甚至滴酒不沾。
闲暇之余,他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手工制作、读书、写字、绘画上。他喜爱读书,书房、客厅、床头处处摆着书籍,对杂文、诗歌、国学、历史均有涉猎,甚至在片场也常随身携带书籍阅读。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说道,陈道明是中国优秀演员中读书最多的一个,就连季羡林也曾说过,陈道明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沉浸在阅读的宁静之中,陈道明找到了内心的自在和安宁,成为娱乐圈一股清流。
也正是通过书中求静,使他少了浮华与奢靡,多了睿智与淡然,散发着温文尔雅的气息,被圈子内外的人津津乐道。
一个人想要静下来,方法各有不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作家陈忠实曾通过回归祖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静。他在前半生的写作生涯里,凭借中短篇小说获得了许多奖项,但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长篇小说,对比同时期的优秀作家,他有些焦虑。
后来,他离开喧嚣的都市,独自前往西安老家的白鹿原,心就静了下来。在安静的祖屋,他很快进入心流状态,8个月写完50万字小说初稿。
这部小说叫作《白鹿原》,后来获得了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远离原有的喧哗,在安静的环境中不被打扰,陈忠实找到了自己最佳的创作状态。
正如《大学》所讲:静而后能安。
静是一种安稳的状态,静中藏着力量、智慧。然而,身处快时代,一些人却难以静下来,一整天疲于奔命、忙忙碌碌。偶尔闲下来,也是把时间花在刷视频、打游戏上。
但身体的忙碌掩盖不了内心的焦虑、空虚,需要一味良药来治愈。
把自己与喧闹隔离开来,回归简单、本真的状态,不被外界的闹腾裹挟,不再求多求快求满,就会收获内心的平和、安稳。
当一个人静下来,专注力会大幅提升,不论是阅读、学习,还是思考、做事,更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02. 事静为顺
晚清三朝帝师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凡遇难事急事,沉着冷静,思虑周全,谋定后动,方才无往而不胜;相反,没有了静气,遇事慌乱,到头来功亏一篑。
清代文人周容曾写过他亲历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和小书童要从小河港到县城。因天色渐晚,就问摆渡的人是否能赶得上城门开着。
谁知,摆渡的人却说走慢点就赶得上。周容听后认为摆渡的人在戏弄自己,就和小书童急匆匆地赶路。
结果,小书童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捆书散落一地。等重新捆好书,前方的城门已经关闭了。
遇到事情,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容易乱了方寸;而静下心来,耐心应对,更容易找到出路。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急难险重之事,唯有沉着镇静,遇事不慌,方能从容处之。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木匠将掉落了一块手表,他在一大堆刨花和锯末之间着急翻弄,却怎么也找不到。
天色渐晚,徒弟们也来帮忙寻找,仍一无所获,就先回家了。他的小儿子听说后,便一个人去寻找,很快就找到了手表。
木匠大为惊奇,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儿子说等安静下来,顺着手表的滴答声,就找到了。
静中生智,以静制动,很多复杂的事情便有了头绪和转机。
人生在世,挑战和意外无所不在,要来的终究挡不住,着急与慌乱于事无补。
与其因压力惊慌失措,因事情紧急乱了方寸,不如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冷静处之,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03. 心静为胜
弘一法师说:“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
心静,就是保持强大定力,不被外界诱惑干扰,专注自己的热爱和追求。
这个世界上诱惑太多,你若整日追求声名利禄,那么你的幸福就会被钱多不多、职位高不高所左右。
人的一生难免起起伏伏,不如意之事占大多数,如果看不透高峰与低谷,做不到宠辱不惊,就容易在低谷时被打倒。
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围城》热播,全国掀起“钱学”热,钱钟书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盛名,他依然选择过简单的生活,捐出了上万元稿酬,婉拒了国内外重金聘请讲学。电视台要将他列入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专辑,他也果断拒绝。
一次,一名国外的粉丝想要拜见他,他却幽默地把自己比作“下蛋的母鸡”,认为实在没有必要。
这份淡泊宁静,使钟书一生潜心于读书、创作、研究,终成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
一个人,不受外在的条件干扰,始终专注自己的热爱,便战无不胜。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乐观豁达,用诗歌丰富了人生的厚度,留下了诸多名篇佳作。
被贬密州,他写下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出了无尽的思念。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在城东的一块贫瘠的土坡上开垦种地,自号“东坡居士”,写出著名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次,野外偶遇风雨,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竹杖芒鞋轻胜,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面对人世沉浮的豁达胸襟。
后来,他被贬到更偏远的惠州、儋州,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他依然积极融入当地生活,推广农耕、办学,吟诗作乐。
据统计,在苏轼存世的约3000首诗词中,含“笑”字的作品占比达11%,足见他的乐观。
苏轼不因被贬而消极沉沦,而是保持豁达宁静的心境,享受当下生活,在自己热爱的诗词歌赋中徜徉,这就是人生的胜利者。
心静,不因妄念与贪欲而失去最初的坚持和热爱,不因情绪低落而中途放弃,不因外物干扰而失去目标,这是很难得的境界。
曾听过一句话,真正的自由,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内心的平静。心静的人,内心自有一方世界,从不随波逐流,你若心静如水,便无处染尘埃,万物皆可破。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人越安静,便越有力量、智慧、格局。
一个人静下来,会更加从容、顺遂、坚定,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个人静不下来,想要取得大成就,获得内心的富足,是很难的事。
人生忙碌,为人求静,处事求静,内心求静,方能回归生命的本真与自然,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