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8岁的退休教师华维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生态摄影志愿者。从2012年起,华维光便对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进行全方位拍摄,如今他的“沙地影集”已经积累了近万张照片。
68岁的退休教师华维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生态摄影志愿者。从2012年起,华维光便对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进行全方位拍摄,如今他的“沙地影集”已经积累了近万张照片。
翻看华维光的摄影作品集,照片内容由枯木黄沙变为草木茂盛,再到狍子、野兔现身,十多年间科尔沁沙地的变化显而易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真实可感。
过去,受到人为因素和大风干旱等自然因素影响,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沙化严重,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这首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在科尔沁沙地的生活。
华维光20多岁便接触相机,工作后经常承担会议摄影任务,日常也喜欢和朋友拍拍自然风光。但真正与沙地摄影结缘,源自一群人的出现。“13年前,我发现家乡周围的沙地来了不少治沙人,他们为了改变科尔沁沙地面貌,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华维光说,就是从那时起,他决定拿起相机,用镜头记录科尔沁沙地上防沙治沙的动人故事。
治沙人的“五件套”。 华维光摄
回忆起最初的沙地摄影,华维光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风沙大。那时沙尘暴多发,漫天遍地都是飞沙,华维光拍摄完回家经常发现衣服、鞋里全是沙粒。除去自然环境恶劣,拍摄治沙人物的植树现场同样难度不小。
原来,现场植树大多是在春季里,风大、沙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植树者需要全副武装,全方位防护口、鼻、眼、耳。“口罩、帽子、头巾、风镜、手套是他们抵御风沙必不可少的‘五件套’,很多时候看不见脸部表情,照片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去表现。”华维光介绍。
越了解治沙工作,华维光就越打心底里佩服这些治沙人:“他们每天早晨三点多起床,带上一天的干粮就出发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六点开始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就这样从春天干到冬天,一年四季不停歇。”
在华维光眼中,治沙人如同战士一般守护在科尔沁沙地上,努力创造着“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数据显示,通辽市共计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
“如果没有这些原始照片的前后对比,别人不会觉得这是同一个地方。这是摄影的力量,更是成百上千个治沙工人创造的生态奇迹。”华维光说,他希望把这些人物形象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曾有一批人为治沙拼尽全力。
来源:中国通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