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1日早晨7点半,内江市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晨光铺满乡村大地,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泛起金色的波浪。荷花塘边的稻田里,两台收割机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突突突”的引擎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8月21日早晨7点半,内江市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晨光铺满乡村大地,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泛起金色的波浪。荷花塘边的稻田里,两台收割机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突突突”的引擎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
这两台机器前一天才完成了“邻居”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的水稻收割作业,便匆匆跨省而来。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川渝毗邻地区奏响了秋收的乐章。
农机助秋收稻虾共生“富乡村”
“过去收割水稻全靠人工,十几个人一天也只能收几亩地。现在用上收割机,一台机器一天能收五十亩左右,效率大大提高。”农机手尹万桥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切割装置飞速旋转,将稻穗卷入机器内部,一排排水稻被整齐地收割、脱粒。金黄的稻谷从出料口倾泻而出,装满了一旁等候的运输车辆。
罗明站在稻田边看水稻收割进度
“留有机耕道,不会对稻虾有太多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重庆市荣昌区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技术人员罗明介绍,普陀村前几天完成了约500亩水稻的收割,随后农机队伍又赶到三合村,对成熟的中稻进行收割。“收完后,我们将继续发展稻虾种养模式,在稻田里种下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水生植物,为龙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三合村和普陀村的稻虾田里,水稻与小龙虾和谐共生,形成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模式。水稻为小龙虾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天然肥料,不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成熟的稻谷
过去的三合村,基础条件差、群众增收困难,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丘区贫困村。这几年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从基础到产业、从环境到治理,三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
每到农忙时节,三合村村民陈国海都会到园区帮忙。农机车辆驶过,他就拿起铁铲,一铲一铲清理散落在道路上的泥土,这样忙碌一天可获得80元的收入。
收割机在收稻谷
“家门口就可以工作,生活越来越安逸咯!”他欣喜道。说话间,他的目光望向稻田对面,那里是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一条蜿蜒的彩色步道将两个村庄紧紧相连,也见证着川渝两地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
稻谷跨省游产业融合“一家亲”
收割完成后,稻谷的跨省之旅就开始了。
运输车辆将稻谷从三合村运往重庆荣昌清江镇的烘干厂,这条跨省运输路线已经成为两地农业合作的重要纽带。
烘干厂里,荣昌区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理事长蓝云霞正在清理下粮仓口散落的稻谷,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渗出。连日的忙碌,让其皮肤变得黝黑。
收割机将稻谷传输到大货车
“搞不赢啊,从8月7号开始至今,烘干机就没有停过!”蓝云霞说,普陀村和三合村收割后的稻谷,会在烘干厂进行烘干、存储,一部分则直接销售,一部分则会加工成大米。
记者注意到,烘干厂院坝里,送来的稻谷堆成了小山。蓝云霞说,烘干厂日处理能力100吨,远不能满足近期水稻的涌入量,只能暂时堆放在院坝里。
“以前,三合村和普陀村虽然相邻,但交流并不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后,两村积极搭建合作平台,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发展机遇。”重庆荣昌人蓝云霞感慨地说,“现在,我们不仅在产业上相互协作,在技术、信息等方面也实现了共享,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加工后的稻谷堆成山
目前,蓝云霞已累计在三合村和普陀村发展了1000亩稻虾产业,预计9月初可完成所有水稻的收割工作,亩产1千斤左右。此后,将再次蓄水,并对稻田进行整理,11月份投放虾苗。
记者手记:
夕阳西下,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停歇,满载稻谷的车辆缓缓驶向远方。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蓝云霞充满信心地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深化三合村和普陀村的合作,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更多的融合发展故事,让川渝边界成为合作共赢的前沿阵地。”
从播种到丰收,三合村在川渝融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每一粒饱满的稻谷,都承载着两村人民辛勤汗水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每一次跨区域的合作,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两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川渝边界上的“稻”路将越走越宽,收获更多的“甜蜜”果实。
来源:苏哥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