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苗成长】从“抢手机大战”到和平共处:解锁孩子与手机的平衡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19:15 2

摘要:家长希望我能支个招,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我觉得,我们首先得找找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因为,孩子沉迷手机,可能是在“找补”心里缺的东西。

作为心理咨询师,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倾诉:

我真的没有办法了,孩子每天只会看手机,说轻了不听,收掉孩子的手机,就大哭大闹……

我家的孩子非常过分,半夜等我们都睡着了就偷偷看手机,看到天亮……

我的孩子现在不看书不学习,成绩下滑厉害,眼睛盯着手机,跟他说话都不理人……

家长希望我能支个招,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我觉得,我们首先得找找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因为,孩子沉迷手机,可能是在“找补”心里缺的东西。

举个例子:总是一个人闷头打游戏的孩子,可能现实中没人听他说话。游戏里的队友“并肩作战”,反而让他觉得“有人需要我”。这种孩子现实中缺乏深度情感联结,手机成了“虚拟伙伴”。当孩子一感到焦虑、无聊,潜意识会自动调取“玩手机”这个应对策略,就像程序默认设置一样。

熬夜刷短视频的孩子,可能白天被父母否定太多。短视频的点赞和夸奖,成了他唯一的“成就感来源”。而偷偷看直播、追星的孩子,也许在家庭里感受不到温暖。屏幕那头的主播一句“宝宝晚安”,比他收到的真实关心还多。 手机提供的“即时满足”,本质上是“渴爱”的表现——孩子试图用外在刺激填补内心的“空虚感”,但越是沉迷,越会陷入“渴求—满足—更深的渴求”的循环中。

我们的家长可以这样去理解,手机不是“敌人”,而是孩子自救的“创可贴”。就像我们大人压力大会吃零食、逛街一样,孩子也在用手机“止痛”: 被父母骂了?打两局游戏忘掉烦恼;学习跟不上?在短视频里找点乐子;和朋友闹矛盾?躲进游戏世界求安慰……但问题在于——创可贴不能治内伤。手机会让孩子暂时不难受,可成绩不好、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恶化这些问题还在那里,越拖越严重。所以我们既要理解和看到孩子玩手机背后的需求,也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手机,避免“成瘾”,陷入恶性循环中。

其次,可以尝试一下这样跟孩子聊:

查看详细内容

日常沟通小妙招

1

把“你怎么又玩手机”换成“妈妈看到手机时间超了,心里有点着急”。

2

玩之前问:“这次玩手机,你最想得到什么?”

3

玩之后聊:“刚才哪一刻最开心?结束时有空落落的感觉吗?”

4

告诉孩子:“手机像条河,用好了能载船,用不好会翻船,你要当聪明的船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家庭关系也是独一无二的,再多的实操建议都需要家长自己去摸索适合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里,我给家长们一些方向性的建议,记住三个关键

1

先当朋友,再当家长。

2

用孩子喜欢的童话/动漫角色来比喻手机问题,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例如,对喜欢奥特曼的孩子,可以试着沟通:“你发现没?手机里的短视频就像‘怪兽饼干’——吃第一块很香,但越吃越停不下来,最后会像被怪兽控制一样头晕眼花。我们要不要像奥特曼那样,每天只吃3块?”(如果你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童话或动漫角色,或者并不知道这些角色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故事,不知道怎么比喻,那也许你需要先去关心、走进一下孩子的世界,回到第一个关键“先当朋友,再当家长”。)

3

重点不是禁止,而是帮孩子发现更有趣的事。就像种花要先松土,想让孩子少玩手机,就要先让他的现实生活更有意思。当孩子在学校找到成就感,在家感受到爱,手机自然就只是个小工具啦!

“先开始,再完美”。孩子沉迷玩手机的问题,不是一次、一天就能改变的,希望家长们能够及时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先尝试去做,再慢慢完善,你会在孩子身上慢慢看到变化的。

最后,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找到解锁孩子与手机的平衡密码,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中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