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鼓励原创:获奖人研究涵盖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钟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建养灾变防控、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等一系列前沿突破,
8 月 25 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在京正式揭晓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原创、年轻、女性”成为名单亮点。
鼓励原创:获奖人研究涵盖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钟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建养灾变防控、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创新与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学技术“无人区”。
鼓励年轻: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成为中坚力量,获奖人达13人,占比达到26%,数量与比例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有6位获奖人为“90后”,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3人为年轻科学家。科研新生代正从“生力军”迈向“主力军”。
鼓励女性: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比18%,其中还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科研“她力量”持续登场。
“科学探索奖”(英文:THE XPLORER PRIZE)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至2024年,奖项共资助了297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覆盖了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
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技术“无人区”。在人才遴选方面,严格遵循“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在奖金使用方面,由获奖人自由支配;在奖项运营方面,采用公益运作,不求商业回报,坚持长期运营。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陈十一、程泰宁、高文、何华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伟、施一公、邬贺铨、谢克昌、谢晓亮、张益唐等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
来源: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