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砂姜黑土区不同机械化耕播模式下小麦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16:32 1

摘要:简介:童士贤,男,安徽宿州人,农艺师,从事淮北砂姜黑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

单位:1.安徽省农垦集团夹沟农场有限公司;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简介:童士贤,男,安徽宿州人,农艺师,从事淮北砂姜黑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人才计划项目(XXBS-202313)。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5年14期

引文格式:童士贤,胡梦娇,付保保,等.砂姜黑土区不同机械化耕播模式下小麦的产量和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14):33-36.

安徽省农垦集团夹沟农场有限公司位于淮北平原东北部,耕地面积733.33hm2,是农垦集团重要的小麦良种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该区域耕地多为砂姜黑土,小麦种植区地势低洼,易涝、易渍、易旱,土壤质地黏重,结构性差,难耕难耙,适耕期短,导致整地播种质量难以提高,一直是制约夹沟农场小麦生产的重大难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满足了复杂地形条件的小麦耕播要求。目前,砂姜黑土区小麦种植以“翻耕+旋耕+机械条播”模式为主,在该模式下翻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疏松土壤,降低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旋耕进一步增加表层土壤破碎程度,在机械条播后提高小麦基本苗数和增加有效穗数,比旋耕播种增产10.8%~12.4%。然而,“翻耕+旋耕+机械条播”模式需要集中不同耕作及播种方式搭配组合,操作环节复杂,作业效率低,阻碍砂姜黑土区适耕期小麦的高效种植。

目的

探索更加经济有效的小麦机械化耕播模式和提高农场经济效益,以期为砂姜黑土区小麦机械化耕播提供技术指导。

方法

于2023—2024年小麦生长季根据农场现有的4种小麦播种机的特点分别实施耕后播种和免耕播种,并对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结果

◆播种和出苗

由表1可知,实际播种量与计划播种量的偏差为3.0~15.0kg/hm2,符合计划播种量的要求,说明4种小麦播种机型的下种量较为稳定。播种深度、露籽率、田间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因机械化耕播方式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在耕后播种条件下,出苗均匀度表现为W2>W1>W4>W3。与W2相比,W1不影响播种深度,但是露籽率增加了6.0百分点,田间出苗率降低了1.3百分点;W3的播种深度增加了3.5cm,露籽率和田间出苗率分别降低了6.7百分点和27.8百分点;W4的播种深度增加了2.0cm,露籽率和田间出苗率分别降低了5.6百分点和4.4百分点。这说明播种深度显著影响小麦的播种出苗情况。在免耕播种条件下,与W5相比,W6的播种深度降低了1.0cm,田间出苗率提高了13.7百分点,出苗均匀度提高了8.0百分点;与W2相比,W5和W6的出苗均匀度分别提高了0.6百分点和8.6百分点。对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和普通复式旋播机的播种出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相同小麦播种机,与耕后播种(W3和W4)相比,免耕播种(W5和W6)的平均播种深度降低了1.3cm,露籽率、田间出苗率、出苗均匀度分别提高了88.2%、20.5%和191.4%。其中,与W3相比,W5的播种深度降低了1.5cm,露籽率降低了0.3百分点,田间出苗率、出苗均匀度分别提高了18.9百分点和9.0百分点;与W4相比,W6的播种深度降低了1.0cm,露籽率、田间出苗率、出苗均匀度分别提高了3.4百分点、9.2百分点和13.2百分点。这说明免耕播种相比于耕后播种更有利于出苗整齐。

◆产量及构成要素

由表2可知,不同机械化耕播模式明显影响小麦产量。在耕后播种条件下,籽粒产量表现为W3最高,为10863.0kg/hm2;W2最低,为10202.7kg/hm2;W1和W4之间无显著差异。与W2相比,W1、W3、W4的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1%、6.5%、5.7%。说明与24行半精量播种机相比,更新小麦播种机均能显著提高产量,且采用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W3)相比于其他播种机械在耕后播种条件下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在免耕播种条件下,与W5相比,W6的籽粒产量显著提高了1.6%;且与W2相比,W5和W6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1.1%和2.7%。说明相比于24行半精量播种机,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和普通复式旋播机即使在免耕播种条件下仍可以获得高产。对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和普通复式旋播机的籽粒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相同小麦播种机,与耕后播种相比,免耕播种的平均籽粒产量降低了4.0%,说明耕后播种的产量优势仍大于免耕播种。其中,与W3相比,W5的籽粒产量降低了5.0%;与W4相比,W6的籽粒产量降低了2.9%。不同机械化耕播模式对单位面积穗数的调控效应显著大于穗粒数和千粒重。在耕后播种条件下,与W2相比,W1、W3和W4的穗数分别提高了15.9%、3.7%和3.5%。其中,采用驱动耙播种机播种(W1)可以获得最高的穗数,为885.0×104;采用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W3)和普通复式旋播机播种(W4)穗数无显著差异,但是W3获得最高的穗粒数(39.5粒)和W4获得最高的千粒重(44.2g)。在免耕播种条件下,与W5相比,W6的穗数降低了7.7%;且与W2相比,W5、W6的穗数分别提高了9.1%、0.6%。对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和普通复式旋播机的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相同小麦播种机,与耕后播种相比,免耕播种的平均穗数提高了1.2%,但是穗粒数、千粒重分别降低了6.0%、0.7%。

◆经济效益

由表3可知,不同机械化耕播模式对小麦产量收益和经济效益存在明显影响。在耕后播种条件下,与W2相比,W1、W3、W4的产量收益分别提高了1321.3、1690.2、1498.4元/hm2,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46.3、1390.2、1198.4元/hm2。在免耕播种条件下,与W2相比,W5、W6的产量收益分别提高了293.1、704.8元/hm2,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1643.1、2054.8元/hm2。对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和普通复式旋播机的产量收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相同小麦播种机,与耕后播种相比,免耕播种的平均产量收益降低了1095.3元/hm2,但是平均经济效益提高了554.7元/hm2。说明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和普通复式旋播机的免耕播种模式可能是砂姜黑土区小麦重要的增效措施。其中,与W3相比,W5的产量效益降低了1397.1元/hm2,经济效益提高了252.9元/hm2;与W4相比,W6的产量效益降低了793.6元/hm2,经济效益提高了856.4元/hm2。说明普通复式旋播机的免耕播种(W6)是该试验条件下经济效益最高的耕播模式。

结论

三轴防缠绕旋播施肥一体机在耕后播种系统中实现了最高的经济效益,在免耕播种条件下保持了具有竞争力的盈利能力,在不同耕作制度下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操作稳定性。

更多推荐论文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