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我们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我们中华民族是以中原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为中心,以华夏文明、儒家文化和汉字体系为特征,呈现出一种逐步向南方长江流域、西方关中及河西走廊、东方向华北、北方向东北不断拓展辐射形成的“中原+边疆,中原-边疆”格局,在对待东南西北四个
翻开我们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我们中华民族是以中原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为中心,以华夏文明、儒家文化和汉字体系为特征,呈现出一种逐步向南方长江流域、西方关中及河西走廊、东方向华北、北方向东北不断拓展辐射形成的“中原+边疆,中原-边疆”格局,在对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开疆拓土方面,也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处的不同环境、面临的不同民族互动情况,以不同智慧开拓塑造国土疆域和民族心态,共同缔造了伟大国家根基。这种统御模式是有“农耕文明”的特点决定的。
一、深耕中原文明,逐步将中原打造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
我们中华文明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体、以华夏文明为核心、以中原黄河流域农耕发展为中心,通过制度构建、文化融合、经济开发与技术推广四大清晰路径,历经奠基、发展、融合、鼎盛四个阶段,深耕中原文明,打造历史脉络,逐步形成稳定与兼具包容性的文明体系。
1、炎黄至夏商周以“部落融合与秩序建立”为核心,致力于文明奠基
炎黄部落通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整合黄河流域部落,形成早期华夏族群,确立“华夏”作为中原文明的身份内核,通过部落联盟与文化认同,奠定“天下共主”的文化共识。
炎黄时期催生生产技术萌芽,发明耒耜、推广刀耕火种,逐步从游牧转向定居农业;掌握青铜冶炼技术,在商代达到顶峰,用于礼器与农具,提升中原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农业文明圈。
周代推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将今天河南、陕西、山东等中原核心区纳入层级治理,以“周礼”规范社会伦理,构建早期礼乐文明,创新制度与文化雏形,强化中原文明的制度根基。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以“大一统与多民族交融”为核心,进入发展与拓展期
秦朝统一中原后,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与货币,彻底打破地域割裂,首次实现中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一统”;汉代继承并完善,通过“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核心价值观,融入察举制选官与社会治理,巩固大一统制度。
汉代普及铁犁牛耕、发明耧车,中原地区成为“天府之国”与粮食主产区;开通丝绸之路,中原文明通过商贸与丝绸、冶铁术技术输出影响周边,吸收西域佛教、葡萄种植技术文化,丰富自身内涵,实现经济与技术突破。
民族融合深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南迁并建立政权,在统治中原过程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语、汉服、迁都洛阳逐步“汉化”,中原文明以包容性吸纳异族文化,扩大文明覆盖范围。
3、隋唐至宋元以“开放包容与文明辐射”为核心,推动民族融合与社会鼎盛
制度与经济鼎盛: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将中原的治理模式推向成熟;大运河贯通南北,使中原以洛阳、开封为枢纽成为全国物资集散中心,城市繁荣以使长安、洛阳人口超百万,农业发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宋瓷手工业与、商业发展坊市制瓦解,逐步达到顶峰。
唐代以开放姿态吸纳突厥乐舞、印度佛教艺术周边文明,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风貌;宋代理学兴起,深化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在中原成熟并向外传播,推动文明技术升级,文化开放与辐射,使中原成为当时东亚文明的核心辐射源。
元代以蒙古族为统治主体,仍以行省制中原制度治理核心区,推进多民族共治实践,将中原的农业技术、文化典籍推广至更广阔区域,进一步巩固中原文明作为全国主导文明的地位。
4、明清以“集权强化与文明守成”为核心,传承整合进入固化期
明清强化中央集权,如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严格管控中原核心区,通过八股取士科举制固化儒家思想,确保文明价值观的统一;修缮黄河、淮河水利工程,维护中原农业生产的稳定,多方面多领域加强中央集权与文化整合,全方位保障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通过平定内部叛乱,如明代平定倭寇、清代平定准噶尔,稳定中原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加强文明边界的巩固,使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长期保持稳定。
历朝历代励精图治,强化制度构建,奠定治理根基;推行统一的文字,如秦篆与汉隶、度量衡和历法,打破地域壁垒,强化文明认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教育、选官与社会伦理,吸收融合周边文化,推动文化融合,丰富中原文明内涵,凝聚精神内核,形成共同价值观念;通过经济开发,夯实物质基础;技术推广,驱动文明升级,支撑中原地区长期作为经济文化中心。
历朝历代通过综合运用军事行动、行政整合、经济开发与文化融合的综合过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疆域格局和“以和为贵、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从而奠定中华文明“基本盘”。
二、开疆拓土不同方向采取不同策略,展现不同卓越智慧
1、北方:以防御与融合为主,北击北伐谋统一
北方多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中原王朝常以主动出击抵御或征服为目的,“北击”多为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政权的主动军事打击,体现军事对抗性;“北伐”多为南方政权或势力向北方进军,争取统一或恢复故土,多含正统性征讨意味。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击”主要有:
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霍去病深入漠北击溃匈奴左贤王部,彻底扭转汉朝对匈奴的战略劣势,击溃匈奴主力,使匈奴势力大幅衰落,更以“封狼居胥”闻名,保障了北方边境安全,开辟了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
唐太宗、唐高宗北击突厥、薛延陀。唐朝初年,突厥势力威胁北方,唐太宗派李靖等以突袭战术北击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此后又击败吐谷浑、薛延陀,将北方草原纳入羁縻统治范围,巩固了唐朝的北方疆域。
明成祖五征蒙古。明朝永乐年间,为消除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明成祖朱棣五次亲率大军北伐,打击鞑靼、瓦剌等部,暂时稳定了北方边境,维护了明朝对漠南地区的控制。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伐有:
东晋祖逖北伐。东晋初年,名将祖逖率部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虽因朝廷支持不足最终未能成功,但鼓舞了中原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志。
南宋岳飞北伐。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以“还我河山”为目标,率领“岳家军”多次北伐,在郾城、颍昌等战役中大败金军精锐“铁浮图”,击败金军主力,收复郑州、洛阳等地,逼近黄河,“直捣黄龙”的口号成为抗金的象征,后因宋高宗求和而被迫班师。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末,朱元璋在江南建立政权后,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攻克今北京元大都,推翻元朝统治,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成功案例,合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南向北的成功统一。明太祖时期将领蓝玉,主导“捕鱼儿海之战”,率军深入蒙古草原,突袭北元残余势力,俘获大量皇室成员和部众,几乎摧毁北元主力,使蒙古势力长期无法对明朝构成大的威胁。
1926-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近代史上,国民革命军重要将领独立团团长叶挺,率军从广东起兵北伐,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击败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阀,攻克武汉、南京、北京等城市,形式上统一全国,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分裂统治,叶挺部队被誉为“铁军”。
中国历史上的北击北伐军事行动,反映了南北势力的对抗与融合,行动结果通常影响着王朝的疆域、统治格局乃至民族关系。比如长期拉锯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元、清入主中原,反而推动了对蒙古高原、东北等地区的直接管辖,实现疆域整合。
2、西方:以侧重通道控制与多元交流为主,“西征”开拓疆土,形成多民族共存的边疆形态
对今新疆及中亚西域的开拓以“西征”为主,附以设置管辖机构和治理上的“羁縻”政策稳固边疆边防,核心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兼具军事防御与商贸交流功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征有: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客观上开辟了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原王朝对西域探索的重要开端。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时期,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后奉命出使西域。他凭借谋略和武力,平定莎车、龟兹等国叛乱,击退大月氏入侵,重新打通西域通道,使西域诸国归附汉朝,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延续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唐朝对西域的经略。唐朝为巩固西北边疆、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多次对西域用兵。唐太宗时期击败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管辖范围;高宗时期进一步拓展,势力延伸至中亚地区,对西域的政治、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13世纪,蒙古帝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西征,是古代世界史上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不仅极大扩大了蒙古帝国的版图,也极大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第一次由成吉思汗主导,击败花剌子模,势力扩展至中亚。第二次由拔都率领,征服今俄罗斯斡罗思、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地区,建立钦察汗国。第三次由旭烈兀统领,攻占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势力延伸至西亚,建立伊利汗国。元朝时期将西藏纳入版图后,通过宗教与行政结合巩固治理。
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率军西征,击败阿古柏势力,收复新疆大部分地区,推动1884年新疆建省,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巩固边疆的重要军事行动,也是近代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关键行动,成功挫败外国势力对新疆的觊觎,意义重大。
3、南方:以渐进开发与行政整合为特点,体现“以文治代武攻”特点
长江以南的南方早期开发较慢,通过秦始皇南征百越纳入版图,经历多次移民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后的南迁等,军事征服+行政上设郡置省,强化管辖,逐步实现经济、文化融合。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南征事件有:
秦朝秦始皇南征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屠睢、任嚣、赵佗等率军南征今华南及越南北部地区的百越,历经多年征战,将岭南纳入秦朝版图,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南方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南方大规模的统一行动。
西汉汉武帝平定南越。今岭南地区的南越国,原为秦朝南海郡尉赵佗所建,汉初虽称臣但相对独立。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军南征,灭亡南越国,将其地纳入汉朝直接管辖,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对南方的统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蜀汉建立后,今云南、贵州一带南部的孟获等部族发动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其归服,平定了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条件。
元朝忽必烈南征灭宋。13世纪后期,蒙古大汗忽必烈发动对南宋的全面进攻,经过多年征战,于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建立了元朝,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北方少数民族完成的大一统。
中国历史上的南征事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民族融合以及中央政权对南方的管辖,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东方:以沿海经略与朝贡体系为延伸,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朝贡体系
东方多涉沿海或东部部族,中国东部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开发较早,长期属于核心统治区域,政权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已相对稳固,因此对东方采取的策略与北南西三个方向的措施有很大不同,重点采取的不再是“击伐征讨”的策略,而是寓“禁”为主的“风险管控”来维护社会稳定、防止资源流失或人口无序流动,本质上采取的多是以行政管控巩固内部统治的手段。
由于东部沿海的特殊性,在统治者看来海洋的不确定性存在国家治理管理风险,需要加以军事经济限制或者禁止,方可确保长治久安。古代航海技术有限,海洋既带来渔盐之利,也存在台风、海盗等风险。朝廷对海外世界认知有限,担心百姓私自出海后成为流民、海盗,或与海外势力勾结脱离管控,因此通过“海禁”等政策限制民间海上活动,强化对沿海地区的控制。从防御需求上看,部分时期,东部沿海如明朝面临倭寇、外敌侵扰,实行禁海、禁私通“东禁”政策就成为短期防御手段,减少外部威胁与内部勾结的可能性。
中国元朝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明确“海禁”政策。古代中原王朝对海洋的态度,早期多以开放或有限管控为主。秦汉时期,海上贸易已有所发展与东南亚的往来),朝廷主要通过设官征税,如汉武帝设“译长”管理海外贸易,而非禁止出海。隋唐至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朝廷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如宋朝设“市舶司”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民间出海经商也较为普遍。
中国历史上的“海禁”政策,其雏形可追溯至元朝,但作为明确且系统的政策大规模实施,始于明朝初期。中国历史上实行过海禁政策的朝代主要有元朝、明朝和清朝。
第一个实行海禁的朝代是元朝。在元朝之前,中国历史上并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海禁”政策。元朝后期,为防范倭寇侵扰,曾短暂实行过限制民间出海的措施,这是海禁的早期形态。从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结束,其间共出现四次海禁,总计约11年时间。第一次海禁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元世祖为征伐爪哇,暂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结束。
明清“海禁”政策。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如防范倭寇、禁止海外反明势力与民间勾结等,于洪武年间多次颁布诏令,严禁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仅保留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标志着系统海禁政策的正式开始。海禁政策在明清两朝时有调整,如明朝隆庆年间曾局部开放“海禁”,但整体上成为古代对东部沿海管控的重要手段。
三、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的鲜明特点与卓越智慧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统御模式,是有农耕文明的特点所决定的。对北西南等边疆或未完全控制区域,常被视为“化外之地”,军事行动多用“征”“伐”“拓”等手段,对东部因已纳入核心版图的区域,更多是用“禁”来体现内部治理,这主要与东部的地理环境、治理需求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的开疆拓土不仅是军事征服,更多的是伴随制度管控与文化“软拓展”配合军事“硬开拓”,如郡县制、科举制等行政制度的推广,以及儒家文化、汉字体系的传播,实现“从疆域统一到文化认同”的深化,表现出中华民族维护边疆和国家稳定治理的高超智慧。
结合历史习惯,中国古代开疆拓土中各方向的核心表述为:深耕中原,统御四方。具体是:北击/北伐、南征、东禁/东进、西征,这也是中国古代开疆拓土最鲜明的特点。
历史的发展总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走过了辉煌的农耕文明,我们也必将走向更辉煌的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甚至未来的智能文明。我们会探索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更为高级的治理管理模式。
来源:智慧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