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抗战胜利的指路灯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5 08:00 2

摘要:“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段言简意赅的问答是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的著名论断。

▌曹艺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段言简意赅的问答是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的著名论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有两种错误观点蔓延开来:一是“中国必亡论”,二是“中国速胜论”,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中国全民族抗战进行到10个月的时候,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总结全国抗战经验,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有力批驳当时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等种种错误观点,立起了一座指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思想灯塔。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著述《论持久战》。

抗战时期出版的多个版本的《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梁茵 摄

杨刚翻译的《论持久战》,发表在英文杂志Candid Comment上。

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如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有《论持久战》的多个版本:首次发表于延安《解放》周刊的版本;1938年7月解放社发行的单行本;1942年胶东联合社版本;1943年新华书店版本;《论持久战》的首个英译版本。

《论持久战》的初稿完成于1938年5月上旬。在此之前,毛泽东已先后完成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研究敌后抗日游击战。这些著作是他写作《论持久战》的基础。他也阅读了许多军事理论著作,如《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苏联的野战条令、日本人写的《论内外线作战》书籍等;同时,他深入研究军事历史,如古代中国的许多重大战役、拿破仑的成功与失败;他还集中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成员关于持久战的智慧,如朱德、周恩来的游击战理论,许多将领和军事理论研究者的观点等。毛泽东从古今中外军事战例和军事名家中汲取智慧,完成了《论持久战》这本彪炳史册的政治和军事著作。

为更好地宣传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延安解放社于1938年7月较早出版发行了《论持久战》的单行本,该版浅黄色封面,封面竖向题名“论持久战”,封面左下方署“毛泽东”,其他版本都由这一首版修订而来,非常珍贵。1938年7月25日,新华日报馆在武汉出版了《论持久战》单行本,该版书名也是由毛泽东题签,封面上也是毛泽东的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1942年2月胶东联合社出版的《论持久战》颇具特色,封面是“世界巨人、中国共产党领袖、中华民族解放的领导者毛泽东同志”的肖像木刻,炯炯眼神中写着坚定。新华书店也于1942年和1943年连续出版了《论持久战》。各根据地乃至汉口、重庆、桂林、西安等国统区也都相继出版了单行本,一时之间,《论持久战》成为社会各界争相阅读的“宝典”,一册难求。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他阐明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作战原则和作战形式等;进一步明确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的发表,大大提高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和威望。周保中曾把《论持久战》誉为“东北党和抗日联军了解抗战形势、政策和战略战术的指路明灯”。王震回忆:《论持久战》发表后,“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备受鼓舞。”吴玉章回忆:“《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

《论持久战》在大后方产生了很大反响,对于推动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政府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程思远回忆,白崇禧对《论持久战》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的国际传播

1938年9月5日,为了向各国共产党传播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署名“陈林”,在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持久战的口号在中国有何意义》。共产国际了解和赞同中共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高度赞扬《论持久战》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革命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该著作尽快翻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去。《论持久战》的英文翻译最早完成于1938年10月,仅在初稿发表短短几个月后,就由《大公报》记者、中共地下党员杨刚翻译完成,上海英文杂志Candid Comment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分四次连载。

帮助杨刚顺利完成翻译《论持久战》的另外两位关键人物是邵洵美与项美丽。杨刚接受《论持久战》的翻译任务时,上海沦陷,已成“孤岛”。抗战期间,邵洵美在上海创办并主编《自由谭》,即Candid Comment Chinese Edition(《直言评论》中文版),为了安全,编辑人、发行人署的都是美国女友项美丽。

当听说杨刚正冒着被日军发现逮捕的危险,在翻译毛泽东的一部著作,杨刚的好友项美丽不假思索地就把她掩护在自己家里,让杨刚全力以赴地翻译。为了赶时间,在全文还没有译完的情况下,即送《Candid Comment》(即《自由谭》英文版)开始连载,《论持久战》因此在上海的外国人中先传播了起来。

连载过程中,邵洵美又秘密出版了英文版《论持久战》单行本。1939年1月,毛泽东专门为《论持久战》英译本写了题为《抗战与外援的关系》的序言:“上海的朋友在将我的《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周恩来也从武汉将《论持久战》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由于不断地辗转传播,《论持久战》逐步传到国外,引起了世界上热爱和平人士的广泛关注。一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论持久战》发表后,不管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不管他们代表的是谁,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论持久战》发表后,日本《改造》《读卖新闻》和《东京朝日新闻》等部分主流媒体也先后以节译、译述、编译方式介绍。日本政府和军队较早接触到《论持久战》,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回忆,1938年他已经研读过《论持久战》,深受影响。他主持开展的“中国抗战力量调查”的研究方法论与《论持久战》的方法论“基本一致”。日本1944年编辑的内部资料《毛泽东抗战言论选集》收入《论持久战》全译本,全译本以《解放》周刊的中文版为底本,无省略和改译内容。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重大指导意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