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这面墙画并不是才火,在很早之前就是网络上知名的游客拍照点,许多人来到这里,总要模仿“给先生点支烟”的动作,与画中的鲁迅互动,这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打卡仪式。
[撒花]一幅鲁迅夹烟的墙画,居然还能被认为是在误导青少年?一游客投诉,称鲁迅夹烟的墙画不妥,建议换一幅。
这事一曝光,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谁能想到就这一个艺术墙画,居然能引发这么高的热度,那馆方对此怎么说?
鲁迅夹烟墙画被游客投诉“误导青少年”,一些网友直言:丘吉尔也抽雪茄,难道他的画也要P掉?
在鲁迅纪念馆内一面墙画,画中的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神态自若,这本是鲁迅的经典形象,如今却意想不到地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
要知道这面墙画并不是才火,在很早之前就是网络上知名的游客拍照点,许多人来到这里,总要模仿“给先生点支烟”的动作,与画中的鲁迅互动,这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打卡仪式。
引爆这次争议的来源,是一位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帖子,内容是有人在墙画前做出了禁烟的手势。
这则帖子一经发出,很快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迅速促成了孙女士的正式投诉,让这件事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孙女士在8月22日提交了投诉,她通过“浙里办”这一官方渠道,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她认为墙画中的吸烟形象,可能误导青少年。
孙女士提出,墙画中鲁迅夹烟的行为,可能存在潜在的引导危害他人的健康,并且为了证实这点,她还查证发现,墙画省略了原作版画的背景,改变了场景语境。
原作中鲁迅先生身处书房,是一个室内环境,对烟雾的描绘也更轻微,但现在墙画中并没有表明鲁迅先生是在室内抽烟,她担心这会模糊公共场所吸烟的界限。
为此孙女士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她认为可以更换墙画的形象,比如将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的形象,替换为握拳的形象。
很快随着这件事引发了热议,记者也联系到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先是说知晓了这件事,然后在请示领导后回复记者,表示后续会对这件事做出处理。
这回应一曝光网友们就彻底“炸锅”了,一些情绪激动的网友表示,要是现在鲁迅夹烟的墙画都能因为这样的投诉改掉,那是不是未来李白斗酒诗百篇也要改?
鲁迅吸烟墙画的争议,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许多网友对投诉持反对意见,认为这完全是“吹毛求疵”,甚至“无事生非”。
这些反对声音,普遍带有一种被激怒和讥讽的情绪,他们觉得如果对历史人物的描绘都要如此苛刻地审查,那么我们的文化传承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他们提出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是否也要被删除?
甚至有人举例说,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否应该取消所有的公共假期,还有人提出,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如果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是否也应被废除。
这些夸张的例子,说明网友对孙女士这次的投诉行为并不认可,他们认为过度严格的审查,最终会导致我们失去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文学人物武松打死老虎,在现代社会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那么武松的形象是否也应该被批判,甚至屈原投江自尽,纪念他是否会引导负面行为。
这些反驳意见,核心在于指出,如果用单一的现代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而不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大量历史人物都将要做出修改。
鲁迅吸烟墙画引发的这场风波,主要矛盾点就是现代社会和历史人物行为之间存在的冲突,比如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在公共区域抽烟可能不是什么很严重的事情,但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室外抽烟就是很不道德的一个行为。
并且这还能反映出网络文化对历史符号的影响,就一面普通的墙画,因为游客的互动和网络的传播,拥有了新的生命和争议。
这场风波也触动了公众对文化的敏感神经,人们担忧如果过度以现代标准看历史人物,是否会失去一定的文化厚度,并且历史的角色也可能因为从现代的眼光去看,改变原有的形象。
还有一些网民在探讨尊重历史的复杂性与承担当代社会责任之间,究竟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不仅是鲁迅墙画的难题。
更是整个社会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面对、回答的重要问题,到了8月25日,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做出了最新回应。
表示在25日上午,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表示这是历史的客观事实,完全没必要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换掉整面墙画。
而相关部门也表示不会因为一个人而盲目更滑,会广泛的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后再做出明确的决策。
由此可见很多网友对孙女士的说法并不是很认可,并不认为就因为这个墙画,就会影响到青少年是否抽烟的行为,最后屏幕前的你对于孙女士的投诉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信息来源:
来源:好时光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