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锈病是梨产区常见的病害之一,危害梨树、山楂树、海棠树等,在春季多雨年份发病率高达 100%,病菌会危害叶片、叶柄、新梢以及幼果,引发梨树早期落叶,削弱树势,降低果树产量以及果实的品质。转主寄生是梨锈病最为典型的特征,梨树上病菌产生孢子后,孢子萌发产生菌丝,菌
梨锈病揭秘:如何有效防治让梨树更健康?
赵振武
梨锈病是梨产区常见的病害之一,危害梨树、山楂树、海棠树等,在春季多雨年份发病率高达 100%,病菌会危害叶片、叶柄、新梢以及幼果,引发梨树早期落叶,削弱树势,降低果树产量以及果实的品质。转主寄生是梨锈病最为典型的特征,梨树上病菌产生孢子后,孢子萌发产生菌丝,菌丝会随着空气流动侵入桧柏树,菌丝体在桧柏树上越冬,第 2 年春季形成冬孢子角,再次侵害梨树,因此,如果梨园周边存在有大量的桧柏类树木,果园锈病发生的会更加严重。
1 梨树锈病成因
1.1 危害症状
1.1.1 叶片症状 发病初期,梨树叶片正面会出现橙黄色或者橙红色病斑,直径在 1~4 mm,之后会逐步扩展为圆形,边缘颜色较浅,表面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性孢子器),见图 1。
空气潮湿时,性孢子器中流出淡黄色黏液,黏液中有大量性孢子,等到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为黑色,叶面正面微凹陷,背面隆起 ,可见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图 2)。危害严重时,叶片易枯萎脱落。
图2 叶片危害症状(背面)
1.1.2 幼果症状 幼果在受到病菌侵染后,果实畸形且容易脱落,后期病斑位置同样会产生毛状物。
1.1.3 其他症状 病菌也会侵染新梢、叶柄和果柄,症状与叶片危害症状类似。
1.2 发病规律
梨锈病的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类树木的枝条或者鳞叶上越冬,来年 3 月形成相应的冬孢子角,遭遇风雨天气时,会产生大量担孢子,传播到梨树的叶片、新梢或者幼果上,因此每年的 3—4 月都是梨锈病的多发期。菌丝体产生的担孢子最大传输距离能够在 5 km 以上,会受到地势条件和风力、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
病菌侵染梨树后,会潜伏 8~10 d,然后出现染病症状。梨树春天展叶后 20 d 以内最容易感染锈病病菌,染病叶片会出现橙黄色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会长出性孢子器,性孢子器成熟后病斑会朝着叶片背面蔓延,并在 20 d 左右形成锈孢子器。6—8月,锈孢子器开始逐渐成熟,通过风力和雨水传播到转主寄主植物上,危害寄主的叶片、新梢,并以菌丝体在寄主植物上越冬。
1.3 发病原因
梨锈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 气候原因 梨锈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冬季会寄生在桧柏类植物上,春季遇到雨水后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周围的梨树上,引发梨锈病。
1.3.2 品种原因 梨树品种的抗性与梨锈病的发病存在密切关联,一般来讲,中国梨对锈病病菌的抵抗力最差,其次是日本梨,西洋梨的抗病能力最强。因此,在大面积栽种梨树时,应考虑品种抗性,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这样能够从源头上降低梨锈病的发病概率 。
1.3.3 寄主原因 桧柏类树木如桧柏、龙柏等是梨锈病孢子的越冬寄主,寄主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距离与梨锈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在梨园周边 5 km 范围内,如果没有转主寄主,梨锈病的发病率会大大降低,甚至不会发生,如果梨园周围转主寄主分布较多,梨锈病的发生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2 梨锈病防治技术
梨锈病具备转主寄生特性,因此在防治环节上,需要围绕其发病原因,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以提升防治效果。
2.1 农业防治
在规划建设新梨园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科学选址,确保梨园位置周边 5 km 范围内,不存在桧柏、龙柏等树木。对于现有果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将梨园周边5 km 范围内的转主寄主清除,这样能够从源头上预防梨锈病。如果无法彻底清除转主寄主,可以在每年 3 月中上旬梨树发芽前,摘除寄主上的锈病菌瘿以及胶花,集中销毁,然后使用石硫合剂喷施 1~2 次,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桧柏类树木上锈病菌的萌发和传播。
当梨园周边存在较多的转主寄主时,应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确保栽种的苗木优质、健康。应加强梨园水肥管理,提升梨树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应做好梨树的合理修剪工作,保持园内通风透光,为梨树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可以在梨树休眠期,集中清理病叶、病枝,做好树盘翻耕,以此来减少梨园内部的初侵染源。在遭遇连续高温干旱天气时,应及时浇水灌溉,增加梨园湿度,提高果树对各类病虫害的抵御能力。雨季应该加强排水防涝,防范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应及时进行果实套袋,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果实的品质,减少农药的渗透,也可以有效减轻梨锈病的危害程度 (图 3)。
图3 梨园施肥
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借助化学药物来实现梨锈病的防治,能够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使用化学药物防治梨锈病时,应把握好用药时间,同时不同药剂要轮换使用以及合理混用,依照用药浓度、用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的要求使用,这样可以起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时病菌也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通常可以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的 25 d 内(担孢子传播侵染盛期)进行防治,如果梨树展叶后遭遇降水,同时桧柏树上出现了冬孢子角,可以使用 20%的三唑酮乳油 1500~2000倍液,或者 1∶2∶(100~160)倍的波尔多液喷施,间隔 10~15 d后,再次喷施,这样基本可以实现对梨锈病的控制。如果梨锈病发病速度快、范围广,难以控制,可以追加使用 20%氟硅唑·咪鲜胺 800 倍液,做好补救工作。如果没有能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导致梨锈病开始暴发,可以在叶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后,使用 20%氟硅唑·咪鲜胺 800 倍液+20%三唑酮乳油 1000倍液在梨园内全面喷施,这样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控制危害范围。
另外,可以在梨树开花前和落花后,使用 25%邻酰胺悬浮剂 500~800 倍液、25%肟菌酯悬浮剂 2000~4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 1000~2000 倍液、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或者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 2000~25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000~2500 倍液等喷施。用药环节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效果,避免使用相互冲突的药物,也需要考虑梨树的实际状态。同时也应注意,在梨树开花期不能用药,否则很容易引发药害。
考虑梨锈病病菌的抗药性,从提升化学防治效果的角度,可以使用不同药物搭配的防治方式,如可以将 20%萎锈灵乳油 600~800 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搭配使用,将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40%氟硅唑乳油 8000 倍液搭配使用等,对比单一药物,混配药剂有着更好的防治效果 。
3 结 语
总而言之,梨锈病是梨树中常见的病害类型之一,具备转主寄生的特性,对梨树的危害巨大。梨锈病多发于梨树的展叶期、盛花期以及幼果期,会降低梨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梨树种植的经济效益。从防治梨锈病的角度,应结合梨锈病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采取农业措施或者化学措施做好防治工作,防治药剂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性,可以采用内吸性治疗药剂和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的方式,在提高梨锈病防治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