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8月14日起,“多病共检系统”启动,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这四类传染病,凭身份证就能全国查诊疗记录。这事一出来,网上炸开了锅:有人点赞防控更高效,也有人担心隐私咋保护。
从8月14日起,“多病共检系统”启动,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这四类传染病,凭身份证就能全国查诊疗记录。这事一出来,网上炸开了锅:有人点赞防控更高效,也有人担心隐私咋保护。
先唠唠这系统是干啥的。简单说,以后这四类传染病的检测结果、诊断报告,都会和身份证绑定。一旦医院查出阳性,系统会自动给身份证信息加标记,全国医院都能查到。疾控部门也能实时共享数据,快速定位高危人群和密切接触者,把“事后追溯”改成“事前预警”。
有人觉得“早该这样”。毕竟传染病不像普通病,它关乎公共安全。比如艾滋病、梅毒这些,早发现早防控,能切断传播链,保护更多人。以前跨地区看病,诊疗记录断档,现在全国通查,对防控确实更高效。
但也有人慌了:“隐私还安全吗?” 担心自己的患病信息被滥用,甚至影响工作、生活。这顾虑也合理,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隐私病历被随便查。
其实得辩证看。系统的核心是“公共卫生防控”,但隐私保护肯定得跟上。比如数据加密、严格授权访问、明确使用边界,这些机制必须硬。不能因为要防控,就把个人隐私当“牺牲品”。
咱普通人也得明白,传染病防控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守护公共健康。就像闯红灯抓拍,不是为了罚钱,是为了让大家守规矩。同理,多病共检系统是为了更早发现风险,减少传播。但前提是,隐私保护的“防护网”得织牢,不能让信息裸奔。
说到底,公共健康和个人隐私不是对立的。系统升级是好事,但配套的隐私保护措施得跟上。只有让大家既觉得安全,又不担心隐私泄露,这事儿才能真正赢得人心。毕竟,防控传染病是为了让生活更安心,不是给大家添堵呀。
来源:于云端写信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