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出身显赫,自幼锦衣玉食,但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却是个例外。他出生时,家族遭遇灭顶之灾,襁褓之中便沦为阶下囚,险些丧命。然而,命运给了他最残酷的开局,却也赋予了他最辉煌的结局——他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最终成长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西汉的“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出身显赫,自幼锦衣玉食,但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却是个例外。他出生时,家族遭遇灭顶之灾,襁褓之中便沦为阶下囚,险些丧命。然而,命运给了他最残酷的开局,却也赋予了他最辉煌的结局——他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最终成长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西汉的“孝宣中兴”。
刘询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是如何从囚徒逆袭为皇帝的?他又如何在霍光专权的阴影下站稳脚跟,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我们走进这位传奇帝王的人生,探寻他的智慧与坚韧。
刘询的人生起点,是西汉历史上最黑暗的政治风波之一 ——“巫蛊之祸”。他的祖父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原本是稳坐东宫的太子,却因奸臣江充的构陷,被指控用巫术诅咒汉武帝。慌乱之下,刘据起兵反抗,最终兵败自杀,他的妻子、儿子(也就是刘询的父亲)全部遇害,刚满月的刘询成了这场浩劫中唯一幸存的婴儿。
刘询成了这场浩劫中唯一幸存的婴儿,在阴暗潮湿的诏狱里,他度过了整整五年
按照当时的律法,罪臣之子本应被处死,但负责审理 “巫蛊之祸” 案件的廷尉监邴吉,深知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他看着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心生怜悯,偷偷找了两名善良的女囚,让她们在狱中喂养刘询。为了让孩子能活下去,邴吉还时常亲自去狱中查看,给孩子送去衣物和食物,甚至在孩子生病时,亲自守在床边照料。
在阴暗潮湿的诏狱里,刘询度过了整整五年。直到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病重,有人说 “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汉武帝下令将狱中所有囚犯全部处死。当使者带着圣旨来到诏狱时,邴吉紧闭大门,坚定地说:“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随意杀害,何况是皇帝的亲曾孙!” 就这样,邴吉与使者僵持了一整夜,最终保住了刘询的性命。汉武帝得知此事后,也幡然醒悟,不仅收回了命令,还下令将刘询从狱中放出,送回祖母史良娣的娘家抚养。
当使者带着圣旨来到诏狱时,邴吉紧闭坚定地说:“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随意杀害!”
离开诏狱的刘询,虽然摆脱了囚徒的身份,但并没有立刻回到皇宫。在史良娣的母亲和兄长的照料下,他在民间慢慢长大。这段市井生活,成了刘询一生中最珍贵的经历。
不同于深宫之中养尊处优的皇子,刘询每天穿梭在长安的街巷里,跟着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学会了斗鸡、走马,也尝过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他知道了粮食的珍贵,因为曾和小伙伴一起帮农户收割庄稼;他懂得了百姓的疾苦,因为见过苛捐杂税下百姓的愁容;他甚至还学会了辨别是非善恶,因为在市井中,他见过仗义疏财的侠客,也遇过欺善怕恶的地痞。
不同于深宫之中养尊处优的皇子,刘询每天穿梭在长安的街巷里,跟着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
这段经历不仅让刘询养成了务实、亲民的性格,还让他熟悉了地方行政的弊端。后来他登基后,多次强调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大力整顿吏治,正是因为他深知贪官污吏对百姓的危害。此外,民间生活也让他收获了真挚的爱情 —— 他在年轻时认识了平民女子许平君,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许平君的温柔善良,给了刘询温暖的家庭,也成了他后来面对宫廷斗争时的精神支柱。
不过,刘询的 “皇曾孙” 身份并没有被完全遗忘。在他十几岁时,汉武帝的遗诏中提到了他,下令将他的名字录入皇家宗谱,承认了他的皇室身份。这一安排,为他后来的人生转折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 74 年,西汉王朝迎来了一场权力动荡。年仅 21 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去世,且没有留下子嗣。权臣霍光(霍去病的弟弟)先是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在位仅 27 天,就因荒淫无道、不听劝谏被霍光废黜。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有人想起了在民间的皇曾孙刘询。
霍光之所以选择刘询,一方面是因为刘询是汉武帝的直系后代,身份正统;另一方面,刘询长期生活在民间,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和政治背景,更容易被霍光控制。就这样,公元前 74 年秋天,18 岁的刘询被迎入皇宫,先封为阳武侯,随后登基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 74 年秋天,18 岁的刘询被迎入皇宫,随后登基为汉宣帝。
刚登基的刘询,深知自己根基薄弱,面对手握大权的霍光,他选择了隐忍。霍光曾表示要 “归政于帝”,但刘询坚决拒绝,还公开表示 “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让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在朝堂上,刘询对霍光恭敬有加,甚至在霍光陪同他乘车时,都因 “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而坐立不安。这种隐忍,不仅让刘询保住了皇位,也为他后来亲政积累了时间和力量。
不过,在一件事上,刘询却展现出了坚定的态度 —— 立皇后。当时,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做皇后,但刘询心中早已认定了结发妻子许平君。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刘询下了一道 “寻故剑” 的诏书,说:“朕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很想念它,诸位大臣能否帮朕找回来?” 大臣们明白,皇帝这是在怀念旧妻,于是纷纷上奏,请求立许平君为皇后。最终,刘询如愿以偿,将许平君立为皇后。这道 “故剑情深” 的诏书,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诏书之一。
公元前 68 年,霍光去世。刘询终于迎来了亲政的机会。但他并没有立刻铲除霍氏家族,而是先以极高的规格安葬了霍光,追封他为宣成侯,以此麻痹霍氏子弟。随后,刘询开始逐步收回权力,他先是任命自己信任的大臣担任要职,然后慢慢削弱霍氏家族的兵权。
霍氏家族见权力被夺,心生不满,决定发动叛乱。但刘询早已察觉,提前做好了准备。公元前 66 年,刘询下令平定霍氏叛乱,将霍氏家族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彻底清除了霍氏势力。至此,刘询才真正掌握了西汉王朝的最高权力。
刘询将霍氏家族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至此他才真正掌握了西汉的最高权力
亲政后的刘询,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深知 “民为邦本”,因此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当时,西汉经历了 “巫蛊之祸” 和多次权力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土地兼并严重。刘询下令减轻赋税,将全国的田租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还多次向贫困百姓发放粮食和衣物。他还派官员到各地巡查,监督地方官的政绩,严惩贪官污吏,同时表彰清廉能干的官员。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社会秩序也变得稳定。
在军事上,刘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在位期间,多次派兵攻打匈奴和西域的叛乱势力。公元前 72 年,匈奴攻打西域的乌孙国,乌孙国向汉朝求援。刘询派五路大军共 16 万人出征,大败匈奴。这一战后,匈奴势力大幅衰落,再也无力与汉朝抗衡。公元前 60 年,刘询又在西域设立 “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汉朝的版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对促进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刘询还重视文化发展。他下令整理儒家经典,设立 “五经博士”,推动儒学的传播。他还鼓励文学创作,当时的汉赋和散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他的统治下,西汉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文化发达,史称 “孝宣中兴”,这也是西汉王朝最后的鼎盛时期。
刘询的晚年,虽然依旧勤勉,但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其中最让他头疼的,是太子的选择。他的长子刘奭(shì)是许平君所生,性格柔弱,喜欢儒家学说。刘询曾多次对人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因为他知道,儒家学说虽然有利于教化百姓,但过于理想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难以应对。不过,由于刘奭是许平君的儿子,刘询念及与许平君的感情,最终还是没有废黜他的太子之位。
公元前 49 年,汉宣帝刘询因病去世,享年 43 岁。他在位 25 年,将一个历经动荡的王朝带入了鼎盛时期,也为西汉王朝延续了数十年的寿命。他去世后,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正如刘询所担忧的,汉元帝继位后,重用儒生,放松了对朝政的掌控,导致外戚和宦官势力逐渐崛起,西汉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回顾刘询的一生,从牢狱婴孩到市井平民,再到一代帝王,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没有因出身的坎坷而怨天尤人,反而将民间的经历化为治理国家的智慧;他没有因权力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始终记得百姓的疾苦;他也没有因个人的情感而耽误国事,用隐忍和智慧巩固了皇权。正如《汉书》中评价的那样:“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 汉宣帝刘询,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 “明君”。
来源:科幻迷小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