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为了更好的描述节气特点把每个个节气的15天分为三候,每候为5天。在《逸周书•时训解》对处暑三候的解释是:“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萧;又五日,禾乃登”。
导语:“早处暑凉飕飕,晚处暑热死牛”,今年处暑在哪?是早还是晚?
“天地乾坤始见肃,鹰隼捕鸟稷乃登。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立秋已经过去了,将进入处暑节气。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有终止之意,它的到来意味着暑热即将落幕。
古人为了更好的描述节气特点把每个个节气的15天分为三候,每候为5天。在《逸周书•时训解》对处暑三候的解释是:“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萧;又五日,禾乃登”。
意思是说,处暑当天开始,老鹰会大量捕捉鸟类,还会把猎物整齐摆放,就像人们祭祀时陈列供品一样,这就是“鹰乃祭鸟”。
过了五天左右,天气转凉,阴气渐重,草木开始凋零,大地万物渐渐显出萧瑟的景象,也就是“天地始萧”。
再往后五天,谷子等农作物就成熟了,可以开始收割了,这便是“禾乃登”。
老话说“处暑喝梨汤,润燥保健康”,处暑后气候干燥,人们易出现口干、皮肤干、没胃口等“秋燥”症状。梨汤是传统润燥饮品,能生津止渴、增进食欲、缓解秋燥;同时,处暑后人们易“秋乏”,梨汤也有提神解乏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处暑喝梨汤的习俗。
农谚还说“处暑移白菜,收成定不差”,立秋后我国多数地区可播种白菜,到了处暑就能移栽白菜苗了(白菜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育苗移栽能提高种子和土地利用率,还能让白菜充分利用空间、阳光、水分和养分,从而提升产量和品质)。
白菜移栽10天后,可追施少量尿素,让幼苗长得更茁壮,利于后期包心。生长前期要重点防害虫,发现叶片有虫洞,可撒草木灰或喷茶麸水进行绿色防治。
老话还有“处暑虽入秋,热虎仍逗留”的讲法。意思是说,处暑后早晚渐凉,但中午仍炎热,这就是“秋老虎”天气。每年秋老虎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持续时间长,处暑后就偏热;持续时间短,就相对凉爽。
那么,今年处暑后还会很热吗?
在民间有“早处暑凉飕飕,晚处暑热死牛”、“处暑早,凉得早;处暑晚,热得晚”等一些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当年处暑是“早处暑”的格局的话,那么,就预示处暑之后天气较凉爽。反之,如果当年的处暑是“晚处暑”的局面,则意味着处暑后炎热还可能会持续较久。
那么,今年是早处暑还是晚处暑呢?
这里的早晚指农历时间,处暑阳历时间相对固定在8月22日至24日,但受农历“置闰”影响,农历时间最多差一个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记载“处暑,七月中”,正常处暑在农历七月中旬,因闰月,有的年份在七月上旬(早处暑),有的在七月下旬(晚处暑)。今年8月23日处暑,农历是七月初一,显然是“早处暑”的格局。
此外,民间还有按处暑交节具体时间划分的,中午12点前为“早处暑”,之后为晚处暑。2025年处暑交节在8月23日04时33分35秒,属于12点前了,按此划分也是“早处暑。”
老话有道理吗?处暑意味着酷热将尽,来得早,冷天也来得早,会较凉爽;来得晚,炎热持续时间长,会较热。今年是早处暑,按老祖宗经验,之后会较凉爽,体弱老人早晚要注意保暖,睡觉时别暴露腹部,别过分“秋捂”。
处暑后天气冷得早对农业有啥影响?很多人希望处暑后凉爽,但农民更希望热一点。
处暑后过于凉爽,农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不足,粮食籽粒不饱满,未成熟的还会因低温贪青晚熟,易减产。
如果处暑后气温较高,说明以晴天为主,充足的阳光和较高的气温能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合成更多有机物,粮食产量会大幅提高。
民间“春争日,秋争时”的说法,就是说温暖的春天要抓紧时间,凉爽的秋天也要把握时机,让农作物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热量,更容易丰产。
总结,今年是早处暑,处暑后天气可能较凉爽,你觉得老话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星星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