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陪伴的AI产品很难赚到钱,「长期在场」是关键前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4 12:40 1

摘要:在前面两篇,我们聊了两个可能有些反共识的观点:第一,「陪伴」的核心能力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有效的主动性」(具体展开可见:AI 陪伴,你到底是在说什么?);第二,「陪伴」不是一个独立的「赛道」,而是未来产品都绕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一条「技术栈」(具体展开可见:「陪

在前面两篇,我们聊了两个可能有些反共识的观点:第一,「陪伴」的核心能力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有效的主动性」(具体展开可见: AI 陪伴,你到底是在说什么? );第二,「陪伴」不是一个独立的「赛道」,而是未来产品都绕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一条「技术栈」(具体展开可见: 「陪伴」不是好赛道,但是个至关重要的「技术栈」 )。

这听起来很激动人心。但在与深扎这个领域的创业者的交流中,发现在美好的愿景之前,还横亘着技术和工程的鸿沟。

所以,聊完本质和远方,在陪伴三部曲的最后一章,把思绪再收到当下,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今天做「陪伴」,路能怎么走?

01

现阶段,指望用户仅仅为「AI 陪伴」持续地、大规模地付费,极其困难。

那么,那些在市场上看起来活得还算可以的「陪伴」产品,它们到底是怎么赚钱的?我们拆解后发现,其商业闭环的核心,往往不在「陪伴」本身,而在另外三件事上:

游戏化的上头机制: 很多看似在做情感陪伴的产品,它们营收的支柱,是「抽卡」、「开盲盒」这类被验证及打磨过无数次的让人上头的游戏化机制。用户付费的核心动力,并非是与 AI 建立了多深厚的感情,而是源于一种更原始的、被精心设计的「Wanting」(想要)的冲动。你沉迷的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开下一个」的动作。 强大的 IP 或审美: 用户买单,可能只是因为这个 AI 的形象是他追了很久的明星或 IP,或者是产品的设计恰好长在了他的审美点上。这本质上是一种粉丝经济或颜值经济,用户购买的是一种情感投射的载体,是为爱发电,而非对陪伴价值的认可。 「新奇特」收到的「好奇税」 对于陪伴硬件这类产品,硬件的销售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商业闭环。用户首先是为这个「新奇的实体」付费,这里既包含了对新科技的新奇,也包含了为设计、材质和工艺付出的「实体溢价」。至于后续的陪伴体验能带来多少续费,那是后话。至少,第一笔钱—— 「好奇税」 已经收回来了(我也是资深「好奇税」纳税人)。

今天,在「陪伴」这个方向上生存下来、赚到钱的团队,大概率不是因为你的「陪伴技术栈」做得多牛,而是因为你抓住了上述这些点中的某一个。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在这个领域创业,必须先诚实地问自己:我真正想做、真正擅长的,到底是构建情感连接,还是设计游戏机制、运作 IP,或是打造能顺利收到「好奇税」的硬件?

「人事匹配」,还挺重要的。

「陪伴」这条技术栈的第一步, 是赢得「在场」

如果真正想把「陪伴」这条技术栈抓起来,在谈论任何「主动性」之前,你的产品必须先赢得一个最基础的权利—— 在场

你必须先 「出现」在用户的物理世界里。 这个「出现」,可能是用户植入内心的一种使用习惯,可能是在办公桌或床头柜上占据一个角落,也可能是穿戴在身上某个位置,再在交付和交互中去赢得 「长期在场」

「在场」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获得一切 input 的前序,而 input 是 AI 产品交付价值的基础。(我在今年 AGI Playground 大会的分享中也提到了, AI 产品一定是 Input > Output 。要做 「宽输入」 ,宽输入的终极目标是多模态的实时感知、高分辨率的生活流捕捉、与输出闭环后的「自进化」。具体可见 聊过 200 个团队后的暴论:不要拿 AI 造工具,要建设「新关系」

先解决好 input 问题

即便能够 7x24 小时「在场」去获取 input,「陪伴技术栈」当前还在起步期,要实现「有效的主动性」——做到持续观察、实时洞察、预判意图、主动交付,起码在今天,技术上难免遇到困扰和挑战。

按下 output 的后话不表,先从一切的起点 input 这端说起。

对于用户动态的数据 input,在信息丰富度上,视觉 > 声音 > 文本。一个眼神所传递的信息,可能需要几百个字的文本来描述。理论上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维度的 input,但叠加上技术发展阶段、工程复杂度和风险等因素,这事还挺复杂的,需要拿捏一个微妙的尺度。

一方面,input 太少,难以「主动」。如果一个 AI 产品拿不到足够的用户输入,「观察」和「理解」就无从谈起,难以主动提供个性化的交互和交付。如果高度依赖用户的主动操作和输入,高摩擦、强意图的交互形式大概率只能获取到低频、稀疏、离散的数据,与高频、连续、富含情境的「状态」之间还差很多工程技术与产品设计。

另一方面,input 太多,难以「有效」。反过来,让 AI 拿到所有的 input 就行了吗?一个 7 × 24 小时在场的设备,理论上可以多模态地捕获用户的 lifestream(生活流),但今天的 AI 还难以有效处理海量的、充满噪音的多模态数据。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隐隐有个体感:纯软件大概率不太够,软件由于系统权限等问题,即便运载在硬件上也有天然局限。可能需要有个自己的硬件来承载各类传感器(甚至手机这个终端可能也会变得不太够,未来在手机之外大概率还需要走向分布式的传感和 input……之后有机会可以再深入聊聊这个)。

一旦进入硬件领域,模态选择的挑战就变得具体而残酷。虽然视频模态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但在今天这个阶段,我必须友情提醒: 「血不厚的」 不要轻易加摄像头 ,特别对于第一次做硬件的团队,你可能会遇到非常大的挑战,大概率会踩很多坑。技术和工程上,要面对散热、存储、算力、续航等一系列问题;更有隐私、安全等一系列挑战……不靠硬件大哥带着走,想一次做对是不容易的。

今天的从业者,要在「数据价值」与「可行性」的夹缝中,寻找一个当下可行的、精巧的平衡点。「陪伴」这条技术栈背后大概率得有「低摩擦的感知终端」、「高保真的推理内核」和「可持续的记忆模块」,在今天的技术和产业还未完全 ready 的状态下,恐怕很难指望一个天才团队就把「陪伴」这件事做到完美。

认清当下现实后,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讨论那个更现实的问题:今天想要,活着已经在「陪伴」这条路上的产品和团队,如何走下去?

回归 PMF, 缩短验证周期

无论 AI 多么强大,「陪伴」的概念多么诱人,创业的第一性原理永远是 找到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 。PPT 上的需求再性感,都不如一个真实用户用时间、用钱来得实在。

先找到一个让产品能站得住脚、能活下来的 PMF,再谈用「陪伴能力」把它做得更好,让用户价值的天花板更高。

结合前面的分析,硬件在「陪伴」这件事上有更好的着力点。虽然都说硬件难做,但也要看到在国内市场,纯软件的商业模式太脆弱了。而硬件,如前所述,它自带一个价值锚点和商业闭环。哪怕后续的软件体验不尽如人意,至少你通过销售硬件,收回了成本,获得了利润。

拥有了一个 直达用户的终端 ,就有机会在用户身边拥有一席之地。这个实体,就是你持续收集 input、滋养并迭代「陪伴技术栈」、探索「有效主动性」的试验田。为你后续通过软件和服务的迭代,去探索「陪伴」的真正价值,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当然,做硬件的门槛和挑战也极高,说九死一生也不为过。但这至少是一条「生得鲜明,死得干脆」的路,它能让你在商业模式的验证上,得到一个更早、也更明确的信号,避免陷入长期的「伪验证」陷阱。错了就是错了,对了就是对了。这比靠持续融资支撑一个免费软件服务,就算有了几百万用户后最终被巨头推平,或者陷入「生不如死」的维持状态,要利落得多。

其实创业就是一个「大型强化学习」进程,尽量回避「验证不对称性」(也就是陷入验证成本和周期太大的假说)的路径,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原则。

所以, 不要高估陪伴的需求,但不要低估陪伴的能力,陪伴是一条未来至关重要的技术栈 当我们回归用户的真实需求,回归 PMF,先找到一个坚实的价值锚点,活下去,在用户身边站定,先赢得「在场权」,才有机会建立越来越强的「主动性」。当你能持续为用户创造不可或缺的价值时,你自然会在用户的生命中赢得一席之地。当陪伴的能力到位了,「关系」这一最宝贵的延伸 资产,终将如期而至。

来源:晚晚的星河日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