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与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3 14:48 1

摘要:我们总说以前的人心比现在纯,社会风气也比现在正。可真要追根究底,那个被无数次提起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到底是不是现实里的样子?有人嘴上挂着“大集体时代多好”,但也有人摇头:“你们都是听来的吧?”矛盾在哪儿?其实就藏在咱们生活里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里。

我们总说以前的人心比现在纯,社会风气也比现在正。可真要追根究底,那个被无数次提起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到底是不是现实里的样子?有人嘴上挂着“大集体时代多好”,但也有人摇头:“你们都是听来的吧?”矛盾在哪儿?其实就藏在咱们生活里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里。

说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八个字在老一辈人嘴里常有。我小时候也听家里长辈讲,说三国时期张鲁领地就是“路边设义舍”,随便住随便吃,没人偷。康有为著书立说,也描过人人互信、门不用锁的大同世界。听起来像神话,可事实是,哪怕三国、民国哪个年代,谁家的门真敢夜里敞开着?那不过是一种理想里的“境界”,现实里多半是悬着的:你信世上没坏人,但谁真敢把自己家财、安稳托付给明天?

其实把国人几千年的理想当成现实,比把电视剧情当成生活还离谱。很多人习惯美化过去,说“大集体时代大家都互帮互助”,“社会风气空前纯正”。可要是咱们真的拉个统计表,这种说法就有点玄了。没什么是纯粹美好的,那些“夜不闭户”多是口号,真真切切的日子其实是另一番光景。

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远没有那么理想化。那时候的人,别说什么“夜不闭户”,家家户户晚上都得把门插好了。偷盗案不少,老一辈的人可能还记得,谁家山地红薯地头夜里没人敢守,听着风声都像有人来摸黑偷。1973年安徽全省案件飙升,八成多是盗窃案,还有抢劫、伤人。城市和农村都卷进去了,谁还敢大言不惭地说“路不拾遗”?那些说什么“打砸抢、谁都不动歪心思”,其实是把理想穿上了现实的衣裳。人心复杂,时代艰难,光靠口号和歌颂得不到真正的安稳。

尤其是在“文革”期间,社会风气更是起了大变化。许多人趁乱谋利,坑蒙拐骗的,打砸抢的都有。邻里间有不信任与防备,家庭内部也能闹得不可开交。那是一个顶着理想主义的帽子,底下却藏着各种人性纠葛和社会动荡的年代。乱批乱斗,有时候一句错话就能引来一场风暴。极左思潮、无政府主义像病毒一样蔓延,谁都怕被盯上,不敢随意表现自己。人们表面上喊着团结,实际心头却常挂着一份隐忧和自保。

可是话说回来,艰难的时期也确实造就了不少“硬骨头”。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日子虽穷,却也有不少动人心的小故事。大寨、大队、林县这些名字,至今在北方农村很显眼——那是一代人的信仰和拼劲儿。山西大寨,土地贫瘠,沟沟壑壑密密麻麻。可大寨人没服软,陈永贵带头干,五年内改造大沟,把荒地变成了梯田,还把碎地头拼成密实田。他们嘴上不讲理想主义,靠的是“我们自己拼,不求人”,用拳头和汗水硬生生改变了家乡的模样。

这些事儿不是神话,是实打实的奋斗。在大寨干活,不用国家拨款,靠的是全村的齐心合力。“人家能吃饱,是自己种出来的。”老人们常这样聊起过去,眼里掩饰不住骄傲。“那个年代穷,也苦,但大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拼。”有时想,理想不都是喊出来的,很多人是一步一步趟出来的。

再说林县红旗渠,也是一群有血性的普通人,用镐头和肩膀,在太行山石头缝里凿出一条“人造天河”。1959年那阵子,林县干旱得不成样子,县委一合计,“山外有水,咱们就得把水引进来。”这话说得轻描淡写,落到实践上却是少不了的磨难和牺牲。那几年,林县男人女人都搭进去了,饿着肚子,打着石头,最后竟让漳河水流进了干渴了一辈子的庄稼地。红旗渠成了民族记忆里的横幅,那种“干一行、爱一行、拼命干”的精神,被后来的人讲了又讲。

“榜样”永远是时代需要的词。焦裕禄,在兰考县当书记,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外面风头紧,家家揭不开锅。焦裕禄到任后,身上的担子越背越重,风沙、泡桐、盐碱三害,听着都让人头疼。可他不怕事,每天就是走村串户,沙丘上到处都是他的脏鞋印。泡桐树一片一片种出来,沙丘慢慢盖上绿,其实这些事他干着从没想过自己会活多久。肝病拖着,身子越来越垮,他还自己跟人讲:“我活着没治好沙丘,那让我死后也埋在沙堆上,能盯着大家干完。”这样的信念,也许不是书里的共产主义理想,但在百姓眼里,那就是真正的“榜样”。

雷锋的故事则更像是一种信仰。年轻的时候,雷锋不过是个运输兵,岗位普通,他却用一种笨劲儿把“为人民服务”做成了生活常态。那个年代,提雷锋就是提吃苦耐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日记是真的写,服务是真的干,他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让旁人看到:做个好人其实不难,难的是连着做、不计回报地做。雷锋22岁离世,短暂的一生却照亮了无数人——“雷锋精神”后来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标签,也是大家向善的标杆。

所以有时候我们怀念过去,怀念的其实不是“夜不闭户”的社会,更多的可能是那种苦里硬撑着、人在一起的合力。过去的人没那么单纯,也没那么完美,但他们在艰苦岁月里,遇到困难总能拧成一股绳。社会风气不总是一尘不染,就像人心,也会有灰暗、迷茫和自私。可在泥泞里生长出来的榜样,总能给后来的人树一棵可以依靠的树。

这样想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许一直是一个望不到尽头的目标。没人能保证有那么纯粹的时代,大家心里有光,也有影子。你问过去是不是比现在好,我觉得不是非黑即白的事。生活哪有那么规矩?我们从未真正跨进过那个“理想社会”,但也一直在路上,磕磕绊绊地走着。

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些老人还会说:“过去的日子真苦,可人心踏实。”到底是苦里的温暖,还是温暖里的苦闷?谁也说不清。社会在变,人也在变,只有那些愿意顶住风沙、冒着荆棘为大家扛一扛的人物,永远值得被记住。等我们老了,也许还会聊起某个陈书记、某个雷锋,然后顺手把门锁上,望一眼沉默的夜。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