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精神之父」预言未来25年, 全是写给中国父母的「重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4 10:06 3

摘要:就在不久前,我听了“AI教父”辛顿的预言,对AI时代的人类未来充满悲观。这本书看完后,我整个人又支棱起来了。

美国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的新书——《未来10000天的可能》看完了。

就在不久前,我听了“AI教父”辛顿的预言,对AI时代的人类未来充满悲观。这本书看完后,我整个人又支棱起来了。

对,就是那么墙头草。

其实也不能怪我,AI会发展成啥样,现在谁也给不出个准信儿,大家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大胆预言。

技术乐观主义说:科技赋能,而非替代人类。

技术悲观主义说:科技失控,人类灭绝可期。

面对两种声音,我们该如何自处?或许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永远前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科技预言大神,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未来,以及这份蓝图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何颠覆性的启示。

凯文·凯利,他是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但更为人熟知的昵称是KK。

凯文·凯利是个传奇人物,早在90年代初,他就在其著作《失控》中,预言了很多今天流行的科技——云计算、脑机接口、虚拟货币。

KK的《失控》,当年是我们传播学研究生的必读书籍,

他描绘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未来世界

除此之外,他还曾预言一个注意力稀缺的世界。他说「注意力在哪里,钱就在哪里」。

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去中心化」的趋势,他认为所有公司难逃一死,但城市近乎不朽,因为企业总想成为帝国,但城市是开放的生命体。

他提出「兴趣经济」时代到来,每个人只要有10000个铁粉,就能糊口。

许多KK在十几年前发表的预言,如今都已一一实现。

那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KK又有怎样的见解?在他的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中,他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是凯文·凯利和中国财经作家吴晨合作出版,KK对前沿科技了如指掌,而吴晨又洞悉中国市场。

所以里面的预言,可以视为对中国未来的勾画,一份为我们量身定制的行动路径。

10000天,也就是大约25年后,恰恰是今天的中小学生步入职场、施展抱负的黄金时期。

我们一直讲教育规划,本质上是对未来的规划。如果不知道未来会怎样,那规划就毫无意义。

凯文·凯利的预言有个巧妙的落脚点:观察现在的富人过怎样的生活。

一千多年前,只有贵妃才能在长安吃上新鲜的荔枝。随着农业和物流的发展,昔日皇族特权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未来也是如此,今天由少数富人掌控的稀缺服务,未来将因科技发展而普及。

比如,富人们有私人管家、私人助理、私人司机,他们有充分的闲暇去度假、欣赏艺术、享受人生。未来,普通人也可以将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以低廉的价格外包给AI。

图源pexels

举个例子。富人出门旅行,是不需要自己做攻略,他们有专业的旅行顾问定制行程。未来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AI旅行顾问。

我现在做旅行规划,第一轮就是跟DeepSeek讨论一番,再利用社交媒体查缺补漏,初具AI赋能的雏形。

受AI发展影响最大的行业,莫过于教育了。

富人可以为孩子请私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将来,AI助教将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将不再是富人的特权,而成为普惠的现实。

最近,我在用Google旗下的Gemini的“引导学习”功能,系统学习心理学。它不再是简单的问答机器人,而是一个能陪伴人类系统学习的AI导师。只要掌握方法,学习动力足,学知识去学校的意义真的不大了。

未来一个高中生在毕业时掌握的主要技能,不再是数学、英语、写作。而是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在书中,KK预言了一些激动人心的未来,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1. 手机将被智能眼镜取代。

到了2049年,智能眼镜将成为主流交互设备,构建起“镜像世界”——一个现实和虚拟叠加的下一代互联网。

AI生成

在这个世界里,你走在街上,眼前可以直接看到建筑的历史信息;修理机器时,每个零件都会浮现出操作提示。

镜像世界会更高效地将高质量内容和感兴趣的用户匹配起来,自媒体会更多,人人都是自媒体。

但与此同时,为了获取方便的生活,人们也将彻底让渡隐私,成为全透明的人。

2.企业中层岗位将消失。

计划、汇报、预算、考核等重复性的管理工作将被AI替代,组织进一步扁平化,上传下达的职能会被AI完美胜任。

但是,AI无法取代企业家。他们长期规划和大胆预测的能力无法被取代。「生产力是为机器人而设的,而不是为人类而设的」。

人类需要从事那些不注重效率的工作,比如艺术、比如创造。

3.“百岁人生”或成常态。

随着基因编辑、器官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健康地活到100岁”将会变得很普遍,甚至脑机接口和克隆技术将进一步突破寿命极限。

具体何时实现,我们也可以关注富人们身先士卒的永生进展。

硅谷富豪布莱恩·约翰逊,正在进行极端抗老实验,现年47岁的他通过「三代换血」计划,自称将生理年龄逆转到37岁

4.中国将引领太空探索。

作者认为,中国可能成为首个实现火星载人登陆的国家。但火星移民不太可能实现,用机器人探索外太空将是主流。

至于中美关系,KK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就像一对感情破裂的夫妻,为了孩子和面子,也必须维系婚姻的体面。好不了,但也离不了。

5. 职场两极分化。

一极是超大企业,另一极是“超级个体”。

未来一人公司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10亿美金,未来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板,人人自媒体的现状,已初现端倪。

但另一方面,因为管理成本降低,砍掉冗余中层的的超级大企业也将得到高效运转。

1. 世界不再需要“工具人”,但缓冲地带也在消失。

好消息是,人不再需要像机器一样去从事重复、枯燥的“苦役”来谋生。

但坏消息是,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能去送外卖、开滴滴作为过渡,未来这些低技能的缓冲机会将不复存在。

乐观来看,AI也会催生新的岗位需求,像非标准化、高技能服务型的蓝领工作,今天的水管工,以及未来的机器人维修护理师。

2.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将成为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当虚拟世界触手可及,真实世界的体验将成为一种奢侈品。

无人驾驶普及后,自驾可能会成为一项付费娱乐活动,你需要在特定的场地才能体验驾驶的乐趣。

未来将是一个兴趣经济的时代。个人的独特性变得空前重要。凯文·凯利给出的建议是:

“不要试图成为最好的,因为‘最好’的赛道上总是挤满了人。你应该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努力成为那个‘唯一’。”

3.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本身。

凯文·凯利反复强调,未来是高度不确定的。“选对一条路,安稳走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0年前的土木工程还很热门,这几年就可能成了天坑;去年计算机还备受追捧,今年程序员就面临失业。这种情况在未来会更加普遍。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并抛弃所谓的“标准化成功”路径。

KK的预言带有他一贯技术乐观主义色彩,但有些地方可能过于理想化。比如,很多人误以为机器人不吃不喝,用它们工作很省钱。

事实并非如此,机器工作极其消耗能源。

人脑耗能功率是25瓦,学习时也不需要100万个示例,几十个就可以了。而机器单次训练超过1300兆瓦,相当于130个家庭全年用电量。

另外,机器需要充电,即便是最好的电池,目前也只能做到一天一充。所以,机器人未来很有可能遭遇发展瓶颈。

完全依靠机器人来生活、养老、做家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近在眼前。

这是所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KK的建议是——

1. 引导孩子与AI共存,而非抵抗。

未来10000天,AI将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

与其担心孩子被AI取代,不如教会他们如何与AI协作。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尽早并尽可能多地使用AI来辅助学习、解决问题、探索想象力的边界,了解其长处与短板。

同时,更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让他们在海量信息中能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

2. 保护孩子“无用的好奇心”,创新源于“玩”。

AI擅长的是效率优化,是把“1”变成“100”,但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仍然是人类的专属领地。

这种创新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似“无用”的好奇心和不带功利目的的探索。

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孩子的这份天性,鼓励他们去观察自然、探索原理、创造故事,而不是只盯着那些功利性的技能死磕。

课本学习之余,一定要强调动手实践

3.设定“无AI日”,警惕深度思考能力的退化。

AI助教虽然能实现个性化教育,但也可能削弱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让他们产生“什么我都会”的能力幻觉。

因此,有必要设定“无AI日”,回归传统的纸质阅读和深度讨论,确保大脑中负责专注与思考的“肌肉”得到锻炼。

4.培养心理韧性,坦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随着社会变化加速,“失败将成为常态”。这意味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试错环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明白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在不确定性中依然能够从容应对的强大内心。

凯文·凯利描绘的未来,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对于家长而言,与其为孩子在当下的“内卷”中焦虑,不如抬头看看未来10000天的可能。

真正的教育规划是赋予他们一套能够应对任何未来的“装备”:与AI共生的智慧、源于热爱的创造力、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以及定义属于自己成功的格局。

-每日教育新知-

来源:阅读第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