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为适应锡林郭勒盟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经盟委研究决定,将原蒙文版《牧民报》与汉文版《察哈尔报》合并,创办蒙汉双语综合性党报《锡林郭勒日报》。此举旨在强化党的声音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效力,促进蒙汉文化交流,巩固民族团结。为确立报纸的
毛泽东题《锡林郭勒日报》手迹
1958年,为适应锡林郭勒盟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经盟委研究决定,将原蒙文版《牧民报》与汉文版《察哈尔报》合并,创办蒙汉双语综合性党报《锡林郭勒日报》。此举旨在强化党的声音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效力,促进蒙汉文化交流,巩固民族团结。为确立报纸的权威性与历史高度,盟委郑重呈请中共中央,恳请毛泽东同志为报纸题写报头。此项请求体现了边疆干部群众对党中央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党报旗帜性作用的深切期待。
经严谨流程呈递,毛泽东同志于百忙之中应允所请。1958年9月13日,这一日期经报社档案明确记载,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两幅“锡林郭勒日报”报头墨迹,其过程彰显了领袖的严谨与对边疆事业的关怀。首幅题字完成后,毛泽东同志以浓墨在字下划出横线,似为强调结构或示意调整;第二幅则于左上角以笔锋轻圈,含蓄标注其个人倾向。经报社与上级部门细致研议,最终选定左上角带轻圈之作为正式报头。这一选定既尊重了领袖的意向,亦综合考量了字形美感与版面适配性,体现了决策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自1958年9月13日起,《锡林郭勒日报》正式启用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报头,并将此日确立为“报头纪念日”,以铭记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宣传文化事业的深切关怀。该报头书法风格鲜明,兼具灵动气韵与雄浑厚重之力,笔势开张如草原辽阔,墨韵沉凝若大地坚实。其点画间可见飞白流转之逸,结字中蕴含庙堂庄严之气,符合毛泽东同志书法艺术晚期博采众长、挥洒自如的典型特征。六十五年来,这一报头不仅作为报纸的核心标识,更成为锡林郭勒草原重要的红色文化符号,其承载的政治意义与艺术价值历久弥新。
毛泽东同志亲题报头,是党的领袖对民族地区舆论阵地建设直接关怀的生动体现。在特定历史时期,这一举措极大鼓舞了边疆干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有力强化了党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地位。蒙汉双语《锡林郭勒日报》的诞生与报头的确立,标志着党的民族政策在锡林郭勒草原的深化实践,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撑。铅字与墨迹的辉映,成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尊重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权利的永恒见证。
《锡林郭勒日报》报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其墨迹已深深融入草原的文化血脉。它不仅记录着报纸作为党的喉舌所走过的峥嵘岁月,更象征着党中央对北疆始终如一的深情注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报头将继续激励《锡林郭勒日报》坚持党性原则,坚守为民初心,传播党的主张,记录时代风云,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书写锡林郭勒发展新篇章贡献磅礴力量。该报头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光辉,必将随时代发展而愈加璀璨,成为锡林郭勒草原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