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尼某夫妇从未想过,自家8岁的女儿会成为多个直播间的“榜一大姐”。他们平日使用手机付款时没有避讳孩子,女儿默默记下了支付密码。在进入一个充满热情称呼和夸张表演的直播间后,小女孩学着别人刷起了“火箭”等虚拟礼物,一发不可收拾。
尼某夫妇从未想过,自家8岁的女儿会成为多个直播间的“榜一大姐”。他们平日使用手机付款时没有避讳孩子,女儿默默记下了支付密码。在进入一个充满热情称呼和夸张表演的直播间后,小女孩学着别人刷起了“火箭”等虚拟礼物,一发不可收拾。
类似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13岁少年两个月打赏8万余元,11岁男孩两天刷走7万多元,甚至有孩子一次性刷走家长卖房还债的40万元,银行卡最后只剩0.23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家庭的心血与泪水。
01 事件频发,未成年人成直播打赏“主力军”
最近,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的新闻屡见不鲜。新疆尼某夫妇的8岁女儿在短短两个月内,在某平台频繁打赏主播,金额高达71803元人民币。
无独有偶,河北秦皇岛一名11岁男孩用家长手机给网络主播刷礼物,两天时间就刷走了7万多元。江苏宿迁市泗洪县一个家庭卖房后用来还债的40万元,被孩子通过直播打赏和网络游戏消耗殆尽,银行卡最终只剩下0.23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青少年甚至想方设法绕过平台限制。一名17岁少年冒充监护人解除平台消费限制,一年内打赏金额高达45万元,展现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02 背后真相,未成年人为何沉迷打赏?
这些孩子为何会对打赏主播如此热衷?心理专家指出,直播间的互动设计恰好满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
主播们往往会给予打赏者特别关注和热情称呼,让观众产生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对缺乏陪伴和认同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种即时反馈和虚拟荣誉极具吸引力。
同时,许多直播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界面和音效,刺激用户多巴胺分泌,创造类似赌博的成瘾机制。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弱,更容易陷入这种即时满足的循环中。
03 责任归属,平台与家长孰之过?
每当此类事件发生,责任归属问题总是引发社会热议。从法律角度看,《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同意。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的巨额打赏行为属于无效法律行为,家长有权要求平台返还金额。但实际操作中,家长往往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打赏行为确实由未成年人完成,过程繁琐复杂。
平台方面虽然设有“青少年模式”和消费限制,但这些措施往往形同虚设。如17岁少年冒充监护人解除限制的案例所示,现有的验证机制存在明显漏洞,无法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绕过监管。
04 防范之道,如何守住家庭钱袋子?
面对未成年人打赏频发的现状,家长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金融安全专家建议,家长应当妥善保管支付密码,避免在孩子面前直接输入。
同时,不要将有大额存款的银行卡与支付平台直接绑定,可设置每日转账限额,减少潜在损失。家长还应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除了技术层面的防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同样重要。向孩子解释金钱的价值和来源,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单纯禁止使用手机更为有效。
多家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现已推出“亲子账户”功能,家长可以为孩子设置独立账户并控制消费额度,既满足孩子需求,又避免过度消费。
江苏宿迁那个家庭卖房的40万元,原本是准备用来还债的,如今却变成了一场空。经过多方协调,部分家庭的损失最终得以挽回,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
警方提醒家长:妥善保管手机和支付密码,设置多重转账验证机制,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同时,互联网平台也应当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完善用户身份验证和消费限制机制,而不只是满足于形式上的“青少年模式”。
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生活无数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守护好我们的家庭和孩子。
来源:家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