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文|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1979年2月22日清晨,广西边境寒风刺骨。就在前一天,谅山前线刚刚结束一轮激烈的交火,中国士兵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几名藏在废墟中的越南女兵。
她们满脸尘土,神情惊恐,一个个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有人捂着伤口,有人低头哭泣,还有人紧咬嘴唇,似乎在等一个命运的宣判。
她们以为自己再也活不着回去了。可她们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会成为她们一生都忘不了的经历。
1979年2月17日凌晨6点,边境线上突然响起密集炮声。广西和云南的多个前线阵地同时开火。这是中国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的时刻。
事情的起因早就埋下了伏笔。越南多年对柬埔寨的军事干涉和占领,引来了中国的严重警告。
而在中越边境,越方不仅频繁驱赶华侨,还悍然侵占我国岛屿,挑衅不断升级。中国不得不出手,用一次果断的军事行动,回应越方的无理挑衅。
中国派出了22.5万兵力,分两路从广西、云南挺进越南北部,目标明确,集中打击谅山、高平、老街等战略要地。在越军的反击部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兵。
越南自195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真正远离过战争。从抗法、抗美,到后来的对柬战争,国家长期处于战时状态,兵员严重不足。于是,越南开始大量征召女性参军。
这些女兵多是18到25岁,她们中有工厂女工、农村姑娘,也有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她们接受了简短军事培训后,就被直接推上前线。
像18岁的阮氏梅,原本是河内一家塑料厂的工人。1978年底,她响应征兵号召,三个月后就被送到了谅山地区。她甚至都没真正掌握射击技巧,就穿上了军装。
她们被安排做通讯、运输、巡逻,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被要求伪装成平民参与渗透任务。
1979年2月22日,谅山外围的一场遭遇战中,阮氏梅所在连队被中国炮兵精准打击。
她记得,炮弹一轮接一轮地落下,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她和几名女兵仓皇逃进一栋被炸毁的民居,瑟缩在破墙后苟延残喘。
她们以为中国士兵会冲进来残忍枪杀她们。但让她惊讶的是,那些中国士兵并没有立刻开火。
“出来吧,我们不会伤害你们。”士兵用越南语喊话。
她们不信。直到一颗手榴弹被投进来,爆炸的震动让她昏厥了过去。醒来时,手被绑了,但包扎得很仔细,还裹着绷带。她被俘了。
那一天,中国军队在谅山地区俘虏了2700余名越军士兵,其中117人是女兵。大多数是民兵,也有少数正规军。
这些被俘的女兵被统一押送至广西军区战俘管理所。这里距离谅山不过15公里,却是另一个世界。
她们刚抵达营地时,一个个低头不语,脸色惨白,甚至有人偷偷写下遗言。她们被灌输了太多“会被枪毙”的恐惧。但没过多久,她们发现自己错了。
她们被安置在独立的宿舍区,提供热水、干净衣物,还有专门为女性准备的生理用品。连镜子、发卡、香皂都一应俱全。
有人问:“为什么要给我们这些?”管理员回答:“你们是人,不是敌人。”这句话打破了她们脑中长期构建的认知壁垒。
像阮氏梅这样的伤兵,第一时间就被送进医务室。为她处理伤口的是一位中国女军医,动作轻柔,话语温和。每周,她们都能接受一次身体检查。医务室里还摆放着越南语的健康手册。
心理方面,营地专门调来了女管理员和会说越南语的心理医生。她们组织唱歌比赛、打乒乓球,有时还播放越南民间电影。甚至还设了一个小图书馆,全是越南文书籍。
有女兵在墙上写下:“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人’而不是‘工具’。”
中国军官向她们发放了《日内瓦公约》的越南文译本,并告诉她们:“我们不会虐待你们。我们遵守国际法。”起初没人相信。但一个月下来,她们慢慢放下了戒备。
营地还安排了越南语的政治辅导课,讲述战争的真实原因,让她们了解中国发动战争并非侵略,而是应对越南不断扩张的挑衅行为。她们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被利用了?
1979年3月15日,中国宣布撤军。三天后,营地通知117名越南女兵:可以回国了。
一时间,营地安静得出奇。她们以为自己听错了。
每人被发了一套干净衣物、一双布鞋、一块毛巾,还有一份中越双语常用语手册。当她们走出营地时,许多人回头张望,眼里满是不舍。
阮氏梅悄悄把那本手册藏进了行李。她说:“我要让别人知道,中国人没有杀我,还善待我。”
1979年5月21日至6月22日,中越双方先后进行了四轮战俘交换。
交接地点设在友谊关。中方为越俘准备了“回家礼包”,里面有食物、衣物、药品。可刚过边境,那些物资就被越南边防军全部没收。
甚至还有越俘边走边哭,回头望着中国军人。更多人低着头,一言不发。有一名叫许开良的越俘,当场宣布拒绝回国。他说:“我不想回去,我怕我回去会被枪毙。”
这事后来被国际红十字会记录在案。他们在实地考察后,对中方战俘营管理表示认可,称其“体现了高标准人道主义。”
117名女兵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她们在接受完审查后,被长时间边缘化。有人因为讲述中国战俘营的真实情况,被扣上“叛国”帽子。
阮氏梅保留了那本手册,藏在一个旧箱子里。她说:“我不是想背叛祖国,我只是想说实话。”
中国以极高的战斗力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以对俘虏的仁义之举赢得了道义上的尊重。
在越南国内,一部分前战俘公开承认,中国并非宣传中的“恶魔”,而是一个讲原则、重人道的国家。
战争的胜利,靠的不只是武器和士兵,更靠一个民族的格局。中国没有在胜利后羞辱敌人,而是用行动告诉世界:我们尊重生命,哪怕是敌人的生命。
117名女兵的故事,或许只是战争中一段小小的插曲。但正是这些细节,拼出了一个国家的底色。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敌人已成邻国。而这段往事,注定不会被时间抹去。因为那一年的中国军人,不仅赢得了战争,也赢得了尊重。
来源:地缘历史档案馆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