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生万物》首播差评如潮,观众理由:有她在,再好的剧也白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6 04:12 3

摘要:前一晚首播收视破2,绑架、替嫁、断亲等强情节桥段还让观众直呼"上头";第二天豆瓣评论区就被差评淹没,矛头出奇一致地指向女主角杨幂——"有她在,根本看不下去"。


央视《生万物》首播口碑翻车

杨幂成最大争议点,

年代剧不该只有"精致滤镜"

央视八套新剧《生万物》的开播境遇,像一场剧烈的冰火两重天。

前一晚首播收视破2,绑架、替嫁、断亲等强情节桥段还让观众直呼"上头";第二天豆瓣评论区就被差评淹没,矛头出奇一致地指向女主角杨幂——"有她在,根本看不下去"。

这部本该借"年代质感"突围的剧作,最终因主角与角色的违和感,成了观众口中"好牌打烂"的典型。

01

细节见真章?精致与粗糙的割裂感

客观来看,《生万物》在年代氛围搭建上确实下过功夫。

剧中人物吃的窝头带着麸皮,穿的粗布衣裳泛着洗旧的白痕,住的土坯房墙皮斑驳,连炕桌上的咸菜坛子都沾着陈年油渍。

秦海璐饰演的大嫂盘腿坐在炕头纳鞋底,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藏着泥垢,一个镜头就立住了"穷日子里的实在人"形象;倪大红扮演的老爹宁学祥,眉头拧成疙瘩的愁苦、攥着烟袋杆的手劲,全是被岁月和穷日子打磨出的质感。

杨幂一出场,这份精心营造的真实感就像被戳破的气球。

高清镜头下,她的脸白得反光,连毛孔都被磨皮滤镜磨平,与旁边晒得黝黑的群演形成刺眼对比;所谓"干农活的手",指甲修剪得圆润整齐,虎口处不见一点老茧;最出戏的是那场冰天雪地的戏,其他演员缩着脖子、脸蛋冻得通红,她却妆容精致,连鼻尖都泛着"精心修饰的红",网友调侃"这是揣着暖宝宝还打了腮红吧"。

更离谱的是剧情细节与人物状态的矛盾。

剧中设定为"连肉都少见的山沟",杨幂饰演的角色却能端出一盘大虾;明明是"刚从柴房被放出来",她的头发却一丝不乱,裙摆连点灰渍都没有。这种"精致穷"的违和感,让观众很难相信"这是个苦日子里挣扎的农村姑娘"。

02

演技争议:是角色不对,还是功力不足?

观众对杨幂的质疑,远不止外形。作为一部年代剧,方言台词本是拉近与角色距离的利器,秦海璐、林永健等人的方言虽不标准,却带着生活气,而杨幂开口的"俺"字总带着京腔尾音,含糊不清的发音被吐槽"像含着糖说话",有观众直言"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她在讲什么"。

情绪表达的单薄更成了重灾区。

剧中角色经历被绑架、被父亲放弃、被迫替嫁等多重打击,情感本应层次丰富,可杨幂的表演始终停留在"瞪眼""皱眉"两个模式。

得知父亲为保地不肯救自己时,她眼神空洞,既不见绝望也没有怨恨,被网友批"像在发呆";被关柴房的戏份,本该透出恐惧与无助,她却全程皱着眉,表情更像"嫌弃环境脏",被调侃"这哪是绑架,分明是民宿差评现场"。

对比之下,老戏骨的表演更显扎实。

倪大红演的老爹在"卖地救女"与"守着祖业"间挣扎,一个转身、一声叹息全是戏;秦海璐仅凭嘴角一撇,就能把大嫂的精明与刻薄演得入木三分。

有观众感慨:"配角在演生活,主角在演自己,这剧的演技断层太明显。"

03

年代剧的底线:真实感不该让位于流量

《生万物》的口碑滑坡,本质上是"流量适配"与"角色适配"的冲突。

近年来,不少年代剧为追求热度,倾向于选择流量明星担纲主角,却忽略了这类题材对"真实感"的特殊要求——观众要看的不是"明星扮土",而是相信"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

就像网友说的:"让30+的演员演少女不是不行,但至少要演出少女的青涩,而不是端着都市剧的架子;演农村姑娘也不是不能精致,但至少要让手上有茧、眼角带纹,让观众看到生活的痕迹。"

从《山海情》里晒得黝黑的黄轩,到《人世间》中满脸沧桑的雷佳音,成功的年代剧主角,从来都是让自己"融入角色",而非让角色迁就自己。

写在最后

如今《生万物》的争议,或许能给行业提个醒:年代剧的灵魂是"年代"二字,滤镜可以磨皮,但磨不掉角色该有的质感;流量可以带热度,但撑不起不符合自身的角色。

当观众越来越看重"真实感",只有让合适的人演合适的戏,才能避免"好剧本被浪费"的遗憾。

毕竟,观众拒绝的从来不是某个演员,而是对角色的敷衍与不尊重。

来源:剧集迷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