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渔民王叔在码头指着水桶里的梭子蟹说,这些看着精神,其实多数都泡过冰水,动几下全是装样子。
一只活蹦乱跳的螃蟹,可能早就“半条命”了。
老渔民王叔在码头指着水桶里的梭子蟹说,这些看着精神,其实多数都泡过冰水,动几下全是装样子。
在他眼里,现在海鲜市场九成以上的活蟹都带点“僵尸”属性。
它们被泡在低温水里三四天,靠东西撑着壳维持形状,让人误以为刚打捞上来。
有些商贩会在壳上抹点东西,让颜色亮一点,看着更诱人。
说白了,这都是为了让外行人一眼看不出问题。
王叔还提到亲眼看到有人往螃蟹身上频繁喷水,说是保湿,其实就是让蟹显得“更活泼”。
这招在很多直播间和市场摊位都用得顺手。
他教我挑蟹的第一招,就是看反应。
真新鲜的梭子蟹,你手指刚碰到,它的钳子就会猛地夹你。
反应慢吞吞的,不用怀疑,十有八九已经被“折腾”过。
第二招是闻味道。
新鲜的只有干净的海水味,如果有腥臭或者香精味,赶紧放下。
第三招是摸壳。
新鲜的外壳干爽有硬度,黏糊糊的一定有问题。
还有一个“民间测法”,带瓶矿泉水,往螃蟹壳上一倒,新鲜的会用力甩水,不新鲜的就稀里糊涂待着。
王叔说得直白:“会动的不一定是活力十足,不动的多半问题大。”
他最不看好的就是所谓“开海第一鲜”。
八九月的梭子蟹还没完全肥,很多人追着买,是被商家广告带偏了。
有些摊贩干脆把去年库存的冻蟹拿出来改头换面再卖。
懂行的老饕都知道,中秋到国庆才是梭子蟹的巅峰期。
之前的多数不划算,就算是新鲜抓的,膏黄也没到最满的时候。
他还提醒,有些摊位的螃蟹干净得像洗过澡,这反而要小心。
刚打捞上来的蟹多少都会带点泥沙、海草。
在市场里,上午卖的往往是昨晚批来的,下午反倒容易有新上岸的货。
摊主也有门道。
有人爱找热情招呼的,其实这种商贩为了留住顾客,话可能比货实在。
看着粗声粗气、不太招呼你的,往往是真渔民出来卖,一问话就直接告诉你哪片海抓的。
他还推荐几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比如花盖蟹,个头不大但肉质扎实,造假难度高。
赤甲红壳硬,肉紧,也不容易被动手脚。
小章鱼活着能卖到市场,本身就难,能活下来的基本真新鲜。
怕买亏的,还可以盯海虹。
价格便宜,一斤几块钱,煮一锅全家吃,还不容易造假。
王叔说,真想吃梭子蟹,最稳的办法就是找刚上岸的渔船交易。
远离中间环节,少掺水分。
买的时候选那些拼命挥舞钳子的,不贪图安安静静的。
最好现场让摊主煮一只,真货的都敢当场下锅,没底气的才会各种推脱。
我自己试过一次,当场煮出来的香味和口感,跟平时市场买的差太多。
活的和处理过的,不是一个味。
整个市场看下来,现在的“陷阱”比过去多了不少。
一些商家靠所谓“限量”“头鲜”卖高价,实际上可能是库存翻新。
消费者要是还抱着“便宜也能捡漏”的心思,很容易掉坑里。
简单的挑蟹三步走,问、看、试,其实就能避开大部分陷阱。
多跟老渔民聊两句,不仅能学到挑货技巧,还能听到很多真话。
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最鲜的海味,不一定出现在灯光闪亮的直播间,而是藏在码头边的渔船舱里。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平时买海鲜,会选摊主还是选价格,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朗费罗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