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莱佩达港原本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每年处理数十万标准箱的货物。中国制裁一来,中欧班列立刻改道,绕开立陶宛走匈牙利和波兰。克莱佩达港的货物吞吐量直接掉了30%,港口工人大批失业。
立陶宛就这么个小国,两百八十万人,这几年净干些没谱的事。
2021 年让台湾设代表处,明摆着踩红线。2024 年又耍横,不让中国外交官入境。到了 2025 年,还跑到马尼拉跟菲律宾凑一块,不知道想搞什么名堂。
现在倒好,想修复关系了,可那块惹事的牌子就是不肯摘。这叫什么事?
立陶宛政府当初想着通过挑衅中国换取美国6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结果美国的钱没到账,自己的损失却是实打实的。
克莱佩达港原本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每年处理数十万标准箱的货物。中国制裁一来,中欧班列立刻改道,绕开立陶宛走匈牙利和波兰。克莱佩达港的货物吞吐量直接掉了30%,港口工人大批失业。
更惨的是制造业,立陶宛有个叫Hella的汽车配件厂,原本给中国汽车企业供应零部件,年产值超过2000万欧元。制裁后,中国订单全部取消,工厂被迫裁员40%。还有一家半导体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后直接关停了两条生产线。
木材出口更是重灾区,立陶宛每年向中国出口木材价值约1.5亿欧元,占其木材出口总额的15%。制裁后,这些木材只能低价转售到其他市场,价格比卖给中国时低了20-30%。
2021年,立陶宛通胀率飙到19.6%,能源价格涨了42%,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中国的反制措施不搞大水漫灌,专挑立陶宛的经济命脉下手。
中国不仅限制立陶宛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还对包含立陶宛零部件的第三国产品实施限制。这招特别狠,因为立陶宛虽然小,但在全球供应链中有一些关键节点。比如激光器和精密机械部件,立陶宛在这些领域有一定技术优势。
德国大众汽车就因为这个头疼不已。他们的一些车型使用了立陶宛生产的零部件,结果在中国市场遇到了麻烦。大众被迫寻找替代供应商,这个过程既费时又费钱。其他欧洲企业也纷纷开始"去立陶宛化",避免被连累。
还有,中欧班列是立陶宛连接亚洲市场的重要通道,每周有十几趟班列经过克莱佩达港。制裁后,这些班列全部改道,立陶宛瞬间从欧亚物流网络的节点变成了"孤岛"。
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量不降反升,增长了9%,但受益的是匈牙利、波兰等国,立陶宛彻底被边缘化。布达佩斯取代维尔纽斯成为中东欧的物流枢纽,匈牙利总理奥尔班公开表示,匈牙利愿意承接立陶宛失去的中国订单。
这种"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效果显著。欧盟内部对立陶宛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德国、法国等大国明确表示不愿意为立陶宛的冒险主义买单。
立陶宛通过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想换取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支持。问题是,这个算盘从一开始就算错了。
美国承诺的6亿美元信贷到现在都没兑现。美国国会通过了对立陶宛的支持决议,但实质性的经济援助微乎其微。美国更愿意提供军事装备,比如"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但这些武器对立陶宛的经济困境毫无帮助。
甚至,美国自己的对华贸易却在增长。2023年中美贸易额达到6900亿美元,比2022年还增长了2%。美国一边支持立陶宛对抗中国,一边自己闷声发大财,这种"双标"操作让立陶宛政府颜面尽失。
欧盟的态度也很暧昧,表面上支持成员国的"主权决定",实际上对立陶宛的冒险主义很不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多次强调,欧盟的对华政策应该统一协调,不能让个别成员国"拖后腿"。这话明着是说统一,暗着是在批评立陶宛的单边行动。
政府原本想通过"反华"转移国内矛盾,结果矛盾不但没转移,还添了新的麻烦。民调显示,超过60%的立陶宛民众认为政府的对华政策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支持率不升反降,从45%跌到了32%。民众不是傻子,经济损失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口号填不饱肚子。
2024年的选举结果更是直接打脸。新政府上台后立刻改弦更张,总理帕卢茨卡斯公开承认台湾代表处是"重大错误"。外交部长卡斯基达斯频频向北京释放善意,希望重启对话。但问题是,政治表态容易,实际行动难,台湾代表处的牌子还挂在那里。
立陶宛想要恢复与中国的关系,就必须拆掉台湾代表处这块牌子。但拆了牌子,就等于承认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这对政客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一个中国原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立陶宛递过来的"修复建议书",把涉台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还想让中国"先让一步"。这种想法纯属一厢情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立陶宛如果真心想改善关系,就应该纠正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做法,而不是期待中国妥协。
立陶宛政府内部对此也有分歧。外交部倾向于尽快修复关系,经济部门更是急得跳脚,但国防部和一些政客还在坚持"原则立场"。这种内部分歧进一步拖延了修复进程。
甚至还跑到马尼拉找菲律宾"抱团取暖",但这种表演性质的"国际合作"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菲律宾自己在南海问题上就焦头烂额,哪有精力和能力帮立陶宛对抗中国?
最关键的是,时间不等人。立陶宛的经济困境在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在上升。如果继续拖延下去,不仅经济损失会进一步扩大,政治代价也会越来越高。新政府的民调支持率已经开始下滑,如果不能尽快拿出实际成果,很可能重蹈前任的覆辙。
立陶宛的出路其实很简单:放下面子,承认错误,拆掉台湾代表处,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轨道上来。这不是屈辱,而是理性。
全球化的今天,小国的生存之道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立陶宛越早认清这个现实,就越早能摆脱现在的困境。毕竟,在大国博弈中,小国玩政治投机的下场往往都不太好看。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