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内蒙古的事业单位改革,不少人都在念叨。以前总说进了事业编就像端上"铁饭碗",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干到退休,现在不一样了,12万在职人员都得参与竞聘上岗。这改革到底改了啥?今天就用数据和实在事儿跟大伙说道说道。
最近内蒙古的事业单位改革,不少人都在念叨。以前总说进了事业编就像端上"铁饭碗",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干到退休,现在不一样了,12万在职人员都得参与竞聘上岗。这改革到底改了啥?今天就用数据和实在事儿跟大伙说道说道。
一、12万人都要过"竞聘关",岗位不再终身制
从内蒙古人社部门公布的情况来看,全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一共12.2万人,这次改革不管是管理岗、专业技术岗还是工勤岗,全都要纳入竞聘范围。不像以前,不少岗位一聘就是一辈子,哪怕工作没啥起色,岗位和待遇也动不了。
就拿呼和浩特市某区的事业单位来说,改革前他们单位32名工作人员里,有6人在同一个岗位干了10年以上,其中2人近3年考核都是"合格"边缘。改革后,这6人都得和新入职的年轻人一起参与竞聘,最终有1人因为业务测试成绩垫底,调整到了更基础的岗位,月薪比原来少了800多元。
二、考核硬指标说话,7种情况会被降岗
这次改革明确了7种会被降岗的情形,每一条都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就得降岗;专业技术岗的人员,如果连续3年完不成规定的科研或业务任务,也会被调整。
以自治区某科研单位为例,他们规定专业技术岗人员每年至少要完成1项区级以上课题,或者发表2篇核心期刊论文。改革后第一次考核,就有3名中级职称人员没达标,其中1人因为连续两年没完成任务,从中级岗降为初级岗,岗位工资每月少了1200元。
反过来,表现好的也能实实在在受益。包头市某事业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连续5年考核优秀,竞聘时总分排在前列,从九级管理岗晋升到八级,月薪涨了1500多元。这种"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
三、竞聘流程有7步,全程公开透明
为了让竞聘公平公正,改革后明确了7步流程:制定方案、公布岗位、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核测评、公示结果、办理聘任。每一步都有具体要求,比如方案要征求80%以上职工的意见,考核测评的评委里,外单位专家得占30%以上。
鄂尔多斯市某事业单位第一次搞竞聘时,就邀请了3名外单位的专家参与评审,整个过程全程录像,每个环节的结果都在单位公示栏和内部网站上公示7天。他们单位45名报名者里,有2人因为资格审查没通过被筛掉,还有1人因为公示期间被举报材料造假,取消了竞聘资格。
四、改革后效率提了,群众办事更方便
改革带来的变化,不光是单位内部的事儿,老百姓也能感受到。就拿赤峰市某政务服务大厅来说,改革前他们窗口工作人员有28人,群众投诉"办事慢、态度差"的情况,每月平均有4到5起。
改革后,窗口岗位竞聘时专门加了"群众满意度"指标,占考核总分的30%。现在窗口工作人员减少到25人,但因为大家积极性高了,平均办理业务的时间从原来的15分钟缩短到8分钟,每月的投诉量降到了1起以下。
其实不管是降岗还是晋升,说到底都是为了让事业单位更有活力,让工作人员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这种"能上能下、多干多得"的机制,慢慢会成为常态。
最后想问问大伙,你身边有事业单位的朋友吗?他们对这种改革有啥看法?你觉得这种竞聘上岗的方式,是不是更合理呢?
来源:神牛讲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