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快热度褪去后,企业却陷入困境。投入大量资金,却不见产出。麦肯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78% 的企业已引入 AI,同一份针对中国企业的补充分析显示,仅 9% 的中国受访企业表示生成式 AI 为自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价值”。
AI热潮席卷而来。从各类工具到“全民AI”,一场狂欢正在上演。
很快热度褪去后,企业却陷入困境。投入大量资金,却不见产出。麦肯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78% 的企业已引入 AI,同一份针对中国企业的补充分析显示,仅 9% 的中国受访企业表示生成式 AI 为自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价值”。
公司发现,精心调教的提示词,换个人、换个场景就失灵了。员工参加了无数培训,回到工作岗位依旧“不会用”、“用不好”。
钱烧了,团队累了,高管迷茫了。
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次,混沌请到了李桢,为我们深度剖析AI企业落地失败的三大误区,提供一套从“凑热闹”到“有结果”的破局之法。李桢作为工信部 AI 内容创作师认证主讲师、元一畅想科技联合创始人&COO,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身AI企业落地实战的专家,曾交付数百场企业级培训与咨询项目,横跨法务、财务、人力、市场、运营等多个核心业务场景,深度陪跑一线。
在混沌,他首次系统公开 400 场AI落地交付后的宝贵心得:三大误区如何一次次把企业拖入“只热闹、没结果”的深坑,又该如何用一套可复制的组织打法把 AI 从“要我用”变成“我要用”。以下是基于李桢在混沌的创新闭门课整理的精华内容。
扫码购买月卡
观看本课程和600 + 主题课
互联网思维的陷阱:AI不是外包的“速效药”首先,我们来看AI落地的第一个困境,那就是它似乎在重复互联网时代的一些错误。很多人把AI落地看作与IT行业类似。大家想想看,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想要做一个APP或小程序,我们通常会选择外包。所以很多人会想,要落地AI,就去找IT公司,买一个产品,或者找一个供应商来帮忙。
还有很多公司甚至总想着有没有一个AI超级应用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AI不是一个可以即插即用的工具。AI的本质是“面向目的,而非工具”,也就是它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深度融合。如果企业自己不躬身入局,就无法理解AI的真实价值,也无法验证它在特定场景下的效能。
不是“工具提效”而是“场景提效”所以,我们不能重复互联网时代“找IT要解决方案”的错误。AI提效,也不应该叫“工具提效”,而应该叫“场景提效”。也就是我们应该围绕自己的业务场景,找到适配的AI工具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到处寻找各种好用的工具。
真正有效的企业AI落地,也不是选择某种工具或购买某种产品,而是帮助企业梳理业务流程。通过梳理流程,引导员工对业务有更深度的理解,并将这些隐性知识外显化。
当你挖到这个点时,你会发现AI实际上在做什么?AI是在挖掘企业背后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业务流程和优秀的经验方法。
所以,如果你想让企业更好地提升,你需要做的是“量/亮”化。这两个量化,一是把原来停留在各个部门的内部流程显性化;二是去计量,计算这件事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做了什么样的投入。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律师事务所要做企业健康分析。这套分析流程涉及多部门的信息,比如人力资源、法务和运营部门。原来的做法是:所有信息汇集到初级律师手中进行人工审核,然后一步步进行风险评估,最后经过多轮审核才结束。
你需要一步步验证AI的能力和边界在这种情况下,AI有没有可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其实是有的,但这需要我们放慢脚步,一步步去验证AI的能力和边界。
当我们这样做时,你会发现这很像智能体工作流。它会让你搞清楚,每一步的工作流程该怎么做?需要读取哪些信息?需要参考哪些法务文档?如何一步步使用大模型筛选,最终形成一个单一律师的工作流程。
这些流程,不管是人力、法务还是运营,底层的审核流程和结构是相似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合并和整合。当你完成每一个流程的验证后,你就会有很强的信心,将多个流程整合起来。
所以,为什么强调一定要先做单流程?就是为了还原原有流程,并一步步进行验证。因为如果不验证就跳过步骤,一旦出错,你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之后我们做到了,比如企业的合同审核、健康程度审核,我们实际上就是把原有多个律师的节点合并了。这正是大家所期望的:一次性解决问题。原来需要3到5天的工作,现在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比如60秒或120秒就能解决。
你会发现,原来需要多位初级律师审核的过程现在被合并了。在合并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智能体进阶、彻底解放生产力,以及工作流程的合并,都必须沉淀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还原原有流程。
每个流程合并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减少摩擦”,让大模型一次性解决多个节点。但如果你没有验证过这些节点的同构性,怎么确定它们的提示词和知识库是共同拥有的呢?所以,所有对AI的服务,都是为了最终目的服务。
很多企业会问,什么AI工具好?AI怎么能帮我把这件事做得更快?但我们应该把“快”这件事先放慢,应该问:“这件事本来应该怎么做?”当这个问题问完后,还要问第二个问题:“这件事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吗?”
如果你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自然就会进行流程合并。每个企业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谁是这个流程的专家?他能不能还原这件事怎么做?有没有可能在AI工具里,用AI的能力一个一个验证?用AI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用它的各种插件能力,把这件事还原出来?这些东西能不能一点点加快,能不能合并?这才是我们正确打开AI的方式。
这就是和以前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不同,我们需要自我验证。
扫码购买月卡
观看本课程和600 + 主题课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AI提效的潜规则是什么?其实,在希望追求速度和快速见效的背后,我们付出了大量的试错成本、试运行成本,存在特别多隐性成本。
很多博主说AI会越来越简单,做自媒体越来越容易。所以AI变简单了,它是知识的平权,让更多人可以写出好内容。
但真正到了企业,你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企业有大量更复杂的流程,以及对行业和世界的洞见分析。AI的加入,让那些对业务理解深度不同的企业,差距反而拉大了,而不是缩小。因为你对业务理解越深,看到的洞见可能越深刻,与AI的互动也可能越强。
你会发现,AI是一个让对整个行业有不同认识的人,其差距越来越大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AI的隐性成本主要产生在两个环节:第一,员工缺少有效编写提示词的方法,无法调用AI海量数据中最有价值的内容。第二,企业缺少一个适合AI生存的工作流程。
AI对公司的价值,远不止一个工具很多人以为AI智能体是无中生有,但其实不然。智能体的底层逻辑,是对原有工作流程的还原。如果我们不充分还原和验证现有流程,就盲目部署复杂的智能体,只会增加不确定性,导致项目失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里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知识的诅咒”。试想一下,你和同事共事多年,共同处理一件事。他问你要一个信息,你当然知道他要什么。但你面对AI,它只是一个对话框。你认为AI无所不能,但它不了解你的背景和信息。你以为自己交代清楚了,但AI并没有理解。
到底怎样才能与AI有效沟通?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AI提示词?它绝不是一个指令或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应该把它看作是开启你与AI对话的一个开场白。它的目标不是给出标准答案。
我们希望通过改变提示词的方式,来改变员工对AI和对工作任务的思考,进而改变思维质量。
我们是怎么做的?来看一个活动方案的案例。一个简单的活动方案是不够的。与AI的沟通应该是引导式的,要准备好信息,帮助员工去思考如何做一个活动方案。所以我们请的不是AI助理,而是AI咨询师。当我们给出引导后,AI第一件做的事不是给答案,而是给问题。
它会问:“你的活动区域在哪里?活动的水平和目标是什么?举办的时间是什么?你想达到什么具体目标?你要卖什么产品?要做什么样的赋能培训?”这是什么?这是我们对于最优秀的活动方案案例的知识萃取,把它变成了一个“咨询师”。
这才是企业真正落地时的价值点:谁该为谁、如何提供思考逻辑和步骤。这不应该是单次沟通,而是多轮沟通。AI可以自动帮员工梳理好业务和流程,描述相关信息。
作为一个好的活动策划者,你似乎少了待确认的内容,比如具体时间、产品展示细节、互动活动等。你看,这才是真正的咨询逻辑,倒逼我们自己,用AI倒逼人进行完整的思考,然后给出AI真正有效的好答案。这个价值对我们才是最真实的。
这时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人把AI当成快速的工具,却忽略了它有万亿的数据,它更是一个好的思考伙伴。所以真正的AI革命不是替代我们的工作,而是让AI帮助我们思考得更深刻,维度更全面。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销冠、运营冠军,由AI引导着,把真实工作做得更好。
单点突破,减少“摩擦力”我们回到克里斯坦森教授的话:“经验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同时也是最禁锢我们的压力。”那些我们可能根本没想过的事情,反而成了AI的突破口。再看《创新者的窘境》,你会发现:面对新技术新市场的时候,导致我们失败的恰恰是形成的良好管理。
所以,我们需要去想,你是否愿意开放心态,让AI真正落地进企业。当它落地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给企业做诊断时发现,不管是中高管还是业务部门,面对AI都有些不知所措,为什么?
现在已经被互联网时代洗刷了十几年,每一个部门都有数字化产品。你有大量的数字化工具。AI是被定义为数字化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拿着AI的泛用能力,面对现在的数字化工具时,我们不知所措。我们不是不知道AI应该用在企业,而是不知道怎么用、怎么嵌入。
所以,找到那个切入点很重要。比如一个医药企业,每个月在抖音、快手、小红书投放1000条短视频。但在企业,他们原始的做法是聘请达人来出内容。他们的痛点在于,达人接了大量广告,没有把产品卖点搞好。
于是我们用AI做了什么呢?让AI去学习这些达人的说话风格,模仿他们的风格,把公司产品的优点集中起来,然后告诉达人:“我们只用你的名气和粉丝,所有的文案内容生成都由我们来,我们会仿照你的方式去输出。”
你看,这就是降本增效。拆得足够细,你才能发现真正降本增效的地方。精准到这种程度,才可能实现。
所以我想说,当AI落在企业里,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很简单。你只需要有一条AI工具链,嵌入到你的流程链当中。但每当我们做流程链时,会发现一个概念叫“含金量”,也就是它包含的人的处理和决策有多少?
那些含人的决策点,就是那些行业的反共识、数据背后的真相,以及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应该被AI化、被理解化。把企业人的精髓融合在流程链中,AI才能在流程里起到更大的作用。
扫码购买月卡
观看本课程和600 + 主题课
我们来看第三个点,AI在企业落地的真正战场是什么?它不是技术的前沿,而是在人心的深处。人决定了AI的能力,决定了这个AI工具好不好用。仔细想想,是不是有人会说AI工具好不好用,这是人说的,不是机器说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不是瓶颈,人才是。
很多企业把AI落地,简单等同于追逐前沿技术。他们花大价钱引进新技术,却忽视了最根本的要素——人。AI的成功落地,最终取决于能否激活企业内部的员工,让他们成为AI的共创者,而不是旁观者。
激活员工,而非替代员工当AI进入企业,应该是“人类能理解(human comprehensible)”,而不是仅仅“机器能处理(machine processable)”。人类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是说员工与AI要共同创造一个可行的场景,并发现那些能够去共创的员工,让他们更好地应用。
如果你把AI从工具的妙用、从提效的方式,迁移到“人”的方式,让员工去挖掘,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双关的结果:你既能找到AI的提效点,又能找到会用AI的人。这两件事合并了,才是企业真正能让AI落地的一个核心。
在这个核心下,你会发现很多优秀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是企业文化的落地。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让AI成为我们企业的一个基因,这个事非常有价值。
AI的真正效果是什么?很多同事会问:“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工具好用?”但不应该是老师来告诉大家,而应该是由你的同事、你的员工、你所有的伙伴告诉你:“AI可以让你停止做这件事。”然后,我们拿出更好、更有效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那些我们原来没有余力思考的业务、方法和问题。
你要知道,那些AI产品提出来的需求,很多都不是真正的需求。比如“一键生成PPT”,企业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每天都写新的PPT,而是优化那些经常使用的、密密麻麻的旧PPT。我们需要的是研究每个场景下的智能体,研究它背后的业务流程,把提示词融入到每个业务场景中,串联起每个场景的业务流程,最后形成智能体。
所以,AI的基因在企业里,是在人身上,不是在科技身上。是那些业务骨干,那些对市场和行业有洞见的人,他们把流程梳理清楚了,他们告诉企业:“来,我告诉你这个用AI该怎么使。”这才是最重要的。
运用“疯传”理论,激活组织,从“要我用AI”变为“我要用AI”为什么强调激活组织很重要?
有一个背调,是今年年初做的,显示AI落地最大的阻碍中,有48%是因为员工不愿意透露自己使用AI。大家都是在偷偷地学。
亚马逊有一本畅销书叫《疯传》。这本书讲的东西用在AI上特别重要。它里面讲,一个产品的疯传,需要让企业落地的决策者、使用者都认同这个AI产品、这个路径、这个思想是好的,并且让这种行为像病毒一样在公司内部传播,这样才能产生群体效应,让AI产生势能。
企业需要提供什么?一个沃土。企业应该提供你学习AI的诱因、AI得到结果的真实价值,以及那些优秀的使用者的故事。这是让大家看到,因为AI,我们的员工变得更优秀了。
员工通过AI获得的叫做社交货币。有了这项能力,Ta显得更优秀、更潇洒,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这让员工有机会打破原来的公司层级,获得职业跃迁。比如,一个财务人员,他做了审计,将原来6个小时的工作缩短到15分钟;一个在公司干了15年的投资顾问老兵,利用AI写了一份上市公司调研报告,在公司内部成为“圣书”;还有一个员工利用AI数字人做短视频,最终实现了职业跃迁,成为公司新部门的副组长。
这些案例都证明,AI的价值不仅在于降本增效,更在于激活员工,让他们成为业务专家,用AI解决实际问题。
山东高速集团的员工们,没有IT经验,通过全员黑客松活动,用AI解决了招标采购、固定资产盘点、ETC服务等业务场景的真实痛点。他们做出的智能体,如“桥梁检测小助手”、“道路救援建议书”,都是来自业务一线的真实问题。这些故事和实践,让更多人意识到,原来AI在自己的企业里可以这么用。
如果用几句话总结企业如何真正实现AI落地,那就是:别急着让 AI“包治百病”,先让它逼你重新看清自己的流程;
别迷信捷径,先承认隐形成本,再和 AI 长在一起思考;
别只追技术,先赢得人心——找到和培养公司会用、爱用AI的人。
把这三件事做到了,企业才算真正落地,AI 才算真正开始工作。
扫码购买月卡
观看本课程和600 + 主题课
来源:混沌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