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这个曾经以经济奇迹震惊世界的国度,正滑入一场无声的人口海啸。最新数据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截至2024年,日本人口已连续十五年负增长,一年之内,凭空“消失”了整整86万人。
一个严峻的现实,正在东亚的上空盘旋,它不是遥远的预言,而是已经拉开帷幕的定局。
日本,这个曾经以经济奇迹震惊世界的国度,正滑入一场无声的人口海啸。最新数据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截至2024年,日本人口已连续十五年负增长,一年之内,凭空“消失”了整整86万人。
这背后,是逼近30%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一个“超高龄社会”的轮廓,前所未有的清晰。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它可能预示着又一个“失去的三十年”的重演。
而这面镜子,正不偏不倚地照向我们。
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2024年1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2156亿。这个数字的惊人之处,在于它与前一年的对比,断崖式减少了86万。这相当于在短短一年内,日本失去了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这场人口结构的风暴,由两个核心气旋构成:全球最快的老龄化速度,与持续低迷到令人绝望的生育率。当社会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不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主力,而是需要被抚养的群体时,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创新引擎乃至财政健康,都将承受难以想象的重压。
面对这股几乎不可逆转的浪潮,日本并非坐以待毙。事实上,他们的应对,是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漫长战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老龄化的苗头初现时,日本内阁便高瞻远瞩地确立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将这一议题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进入90年代,更是出台了《高龄社会应对基本法》,试图用法律的框架,为这个正在老去的国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支撑体系。
所有应对措施的核心思路,浓缩起来就是两个字:挖潜。在无法改变人口总量减少的趋势下,尽可能地挖掘存量人口的潜力,延缓危机的全面爆发。
一个重要的举措,是通过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来激发所谓的“人才红利”。其背后的逻辑简单而清晰:如果劳动力的数量保不住,那就努力提升其质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更高技能的劳动者,无疑能创造比过去更高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劳动力总数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必须承认,这一策略在特定时期确实起到了作用,帮助日本在全球产业链的激烈竞争中,保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延迟退休,成为了另一个关键的政策工具,一把用来平衡养老金天平的精密手术刀。
当人们工作的时间更长,意味着他们缴纳养老金的年限也随之增加,而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则相应缩短。这一增一减之间,在账面上极大地缓解了国家养老金体系的收支压力。日本政府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的领取起始年龄脱钩,并大力鼓励企业继续雇佣超过65岁甚至70岁的老年人,试图让“银发族”从昔日的社会负担,转变为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的社会资源。
然而,这些看似精巧的制度设计,在巨大的人口结构变迁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甚至有些无力。
问题的根源,出在日本养老金体系一个根本性的、几乎是无解的内在矛盾上。这个体系的运转,依赖于一种代际之间的默契与平衡。但如今,天平已经严重失衡。
数据显示,在过去二十年间,作为养老金缴纳主力的年轻劳动力,大幅减少了约300万人。而与此同时,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却激增了超过40%。这种“少缴多领”的局面,正像一个越来越大的金融漩涡,无情地吞噬着养老金体系的根基,让整个国家的未来都背上了沉重的枷锁。
让我们通过一个普通日本人“佐藤健”的一生,来更直观地理解这个体系的运作与如今的困境。
从佐藤健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能享受到政府发放的儿童津贴;上学时,完善的教育系统为他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成长机会;步入社会,找到第一份工作,他便被强制性地纳入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两大体系,每月从工资中自动扣除一部分,作为对未来的保障。
如果不幸失业,有失业保险为他提供缓冲;如果生病了,则有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来分担压力。这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网络,如同为佐藤健的人生编织了一张细密的安全网,让他可以相对安心地度过一生。
但这张曾经坚固的网,如今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同为佐藤健的人生编织了一张安全网,却也暗示着,这张网的孔洞正在随着人口加速老龄化而逐渐扩大。
他年轻时努力工作,每月缴纳的养老金,并非存入自己的个人账户,等待未来提取。实际上,这些钱被直接用于支付给当时已经退休的老年人。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代际契约的现收现付制。它的核心,是一种信任:相信当自己老去时,也会有下一代的年轻人来供养自己。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佐藤健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人口数量远少于他所在的世代。当缴纳养老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时,这个曾经稳固的代际契约,便开始剧烈动摇。
仅仅依靠“全民皆年金”的承诺,无法抵御一场代际转移的巨浪,如同试图用沙子筑起抵御海啸的堤坝。
许多经济学家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他们认为,这种过于乐观、严重依赖未来人口增长的养老金政策,本身就会抑制当下的经济增长,并引爆一场看不见的隐性债务危机。政府为了填补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必然会挤占本应用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私人投资的资源,最终导致整个国家未来的经济水平,可能还不如现在。
这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所有关于延迟退休和调整养老金发放的讨论,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这些措施,充其量只是在“如何更公平地分配存量蛋糕”上做文章,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未来由谁来做大蛋糕”的核心问题。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那条持续走低、仿佛看不到底的生育率曲线。
当一个社会的新生儿越来越少,所有试图挽救老龄化社会的应对策略,都将因为失去未来的根基而沦为空谈。
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深刻且痛苦的。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推出了五花八门的鼓励生育政策。从发放一次性生育奖励,到提供育儿假,再到建设更多的托儿所,各种尝试不可谓不多。
但效果,却始终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政策往往是零散的、非普惠的,更像是对现有问题的“打补丁”,而未能真正触及年轻夫妇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痛点:经济与精力的双重透支。
高昂到令人咋舌的教育成本、极度不完善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以及根深蒂固的职场文化对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之间艰难抉择的漠视,共同构成了阻碍生育的一道道高墙。
将生育视为国家战略,如同在干涸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但若缺乏普惠性的浇灌,终将难以破土而出。
真正的解决方案,必须彻底转向,从“小修小补”的激励,转向构建一个对生育和养育“极度友好”的社会大环境。
这意味着,需要推行真正普惠性的儿童津贴,确保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能获得国家稳定、长期的支持,而非仅仅针对二孩或三孩家庭的“奖励”。这种支持,应该被视为国家对未来人力资本的战略性投资,而不是一种福利施舍。
更重要的是,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发展并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这不仅仅是为了极大地减轻年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更是对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一次战略性投资,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一步。
当养育子女不再是一项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经济负担,而是一件能够获得社会充分支持、甚至引以为傲的事业时,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才有可能被真正地、可持续地激发出来。
日本的困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无比珍贵的镜鉴。
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虽然比日本晚了整整31年,但我们的速度更快,挑战也更为严峻。我们面临着一个日本从未遇到过的难题:“未富先老”。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人均财富积累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去应对一个超大规模的老龄化社会。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口结构性问题一旦形成,其扭转将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一两项短期政策所能轻易解决。它考验的是整个国家长远的战略定力和社会共识。
因此,中国必须提前布局,汲取日本的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
这绝不仅仅是简单地讨论“是否应该调整退休年龄”或“如何改革养老金制度”那么简单。它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深刻的系统性工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警惕养老金制度中可能存在的隐性债务和代际矛盾激化的巨大风险。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将促进生育率回升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位置。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普惠性政策,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愿意生、敢于生、养得起、养得好”的社会环境。
发放育儿补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些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政策,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落地,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最终,日本的故事用一种沉重的方式告诉我们,人口问题,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永远不是矿产或资本,而是它的人民,尤其是那些充满活力、代表着未来的年轻一代。
当一个社会的天平,过度倾向于在存量中博弈,而忽视了对未来的增量进行投资,那么,无论其制度设计曾经多么精妙,也可能沦为一台空转的齿轮,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失去动力。
面对人口结构变化这股滔天巨浪,我们是选择加固那道能孕育未来的堤坝,还是仅仅在已经漏水的船舱里争论不休?这不仅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也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休戚相关。
那么,面对这面来自东邻的镜子,你认为,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来源:集忧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