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里的景象让这位见过无数战场的摄影师双手颤抖——整座县城找不到一栋完整的建筑,街道上散落着1.8万具中国士兵的遗体,日军尸体则像破碎的玩偶般挂在断墙上。
徐霞客在腾冲游历40天,赋予这座滇西重镇以“极边第一城”美誉。
遥想那时的腾冲,必是城池坚固,物产丰饶,商贾云集,街市繁华。
可惜,这一切都被后来的那场战争摧毁了。
1944年9月14日清晨,美国《生活》杂志记者卡尔·迈登斯站在腾冲城废墟上。
镜头里的景象让这位见过无数战场的摄影师双手颤抖——整座县城找不到一栋完整的建筑,街道上散落着1.8万具中国士兵的遗体,日军尸体则像破碎的玩偶般挂在断墙上。
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不是战斗,而是用生命一寸寸啃食钢筋水泥的绞肉机。"
这场被称为"焦土抗战"的腾冲战役,究竟有多惨烈?
1944年的滇西抗日反攻作战,主要战场大致集中在松山、腾冲、龙陵三处。
这是当时日军第56师团在滇西三角防御体系的三个支撑点。
因为第56师团代号为“龙兵团”,对于这三地之间的关系,松山、腾冲是两个“龙头”。
龙陵以西沿滇缅公路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町,为“龙身”。
远征军滇西反攻最后的战果,就是斩断了两个“龙头”,砸烂了一段“龙身”。
在松山,远征军第8军斩断了日军第一个龙头--以第113联队为核心的“拉孟守备队”;
在腾冲,第20集团军斩断了日军第二个龙头--以第148联队为核心的“腾越(腾冲旧称)守备队”。
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下辖5个师共10.3万人)在卫立煌将军指挥下,向驻守腾冲的日军第56师团148联队及配属部队发起反攻。
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9月13日结束。
守军是日军歩兵第148联队藏重康美所部及歩兵第113联队、歩兵第114联队、第146联队、捜索第56联队、野炮兵第56联队各一部约7000人(实际参战为歩兵第148联队主力约1800余人并胁迫扣留慰安妇、印缅籍军夫数百人于来凤山与腾冲城内)。
攻击部队为中国远征军霍揆彰率领的第二十集团军。
在兵力的绝对优势与盟军空军支援下,经过重大牺牲后才歼灭孤立无援的日军,是成功的攻坚战。
这支号称"龙兵团"的日军部队,早已将腾冲打造成"山地要塞化城市"。
日军的"魔鬼工程":
依托高黎贡山天险,在腾冲城外构筑3道环形防线,埋设3万枚地雷。
城内建筑改建为碉堡群,每栋民房都有地下掩体和射击孔。
核心阵地来凤山修建钢筋混凝土工事,厚度达1.5米,能抵御155毫米重炮轰击。
时任第54军军长阙汉骞回忆:"侦察机传回照片时,我们都倒吸凉气——腾冲城就像被钢筋水泥包裹的铁球,日军在每个窗台、每道砖墙都设置了交叉火力点。
远征军欲攻取腾冲,必先征服高黎贡山,其时日军防御前沿已经推进到这座平均海拔3300米的险峻山系。
高黎贡山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障,远征军第20集团军渡过怒江后,首先要仰攻这道屏障,而后才能进入龙川江、大盈江谷地,以重兵合围腾城。
高黎贡山,被当时的美军喻为“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那里的惨烈战斗,是在“云层上的战斗”。
在攻打高黎贡山时,我军在凄风苦雨中饥寒交迫,官兵因冻饿而死者甚至超过了阵亡人数,那是“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坚持下来”的战斗。
5月11日,远征军强渡怒江,拉开滇西反攻序幕。
但真正的噩梦从6月4日攻打来凤山开始。
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集团军辖第53军、第54军,共5个师——预备第2师、198师、36师、116师、130师)实施腾冲反攻战,高黎贡山。
敌56师团148联队主力146联队一部凭险死守,我军猛烈攻击;
经9日血战,日军溃退,我军攻占高黎贡山顶之南、北斋公房,又经十余日的激烈战斗,进至腾北马面关、界头、瓦甸、江苴附近。
日军深知丧失高黎贡山及桥头、江宜等重要据点在战略上的意义,急调113、114、146、炮56、搜56等5个联队各一部火速增援,猛烈反扑。
22日血战,终歼敌半数,继而乘胜攻下腾北敌军中心据点桥头、江苴,并沿龙川江南下,一部扫清固东以北至片马的残敌,另一部扫清龙川江两岸残敌,形成迫近腾冲城、合围腾冲城之势。
此时,所有由北而南溃逃的日寇与腾冲守城日军合编为一个混成联队。
由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死守来凤山及腾冲城。
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
日军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在两地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奉命死守至10月底以待援军到来。
我军决定先攻占来凤山,最后围歼腾城守敌。
担负攻击腾冲任务的第20集团军,总司令为霍揆彰,副总司令方天。
下辖两个军:一为第54军,军长初期为方天兼任,中后期由副军长阙汉骞升任;
另一部为第53军,军长周福成。
54军是陈诚“土木系”部队,本来有三个师,反攻开始后,两个师(14师、50师)应史迪威之需,调往缅北纳入驻印军序列围攻密支那了,仅剩下一个第198师,师长叶佩高。
为了加强该军,反攻开始后,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陆续划拨原隶属第11集团军的预备第2师、第36师归该军指挥,师长分别是顾葆裕、李志鹏。
53军下辖第116、第130两个师,师长分别是赵镇藩(后为刘润川)、张玉廷(后为王理寰)。
该部是张学良东北军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军,营长以上军官以东北人居多。
同年7月26日午时,我军在空军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向来凤山5个堡垒群同时猛攻,官兵奋勇,血战3日,付出重大牺牲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南城外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
最后围住的孤城腾冲城墙全系巨石,高而且厚,城墙上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
同年8月2日53军116师346团向东门外帮办衙门和东方医院进攻,连续攻占日军4个堡垒并占领帮办衙门。
348团下午4时,由东南城角空军炸开10余米宽的缺口处攻入城内并击退日军反扑,在城内据地防守。
8月3日,城内日军一再向东南城角缺口反扑,均被348团打退,同时由工兵爆破将缺口扩大到50米。
同年8月4日,空军投弹在拐角楼和西南城角各炸开一个缺口,198师、36师分别乘机冲进城内。
经12日激战,始将城墙上的堡垒群逐次摧毁。
8月14日,我军以4个整师兵力从南城墙,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
由于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顽敌利用民房家家设防、巷巷筑堡,战斗异常惨烈,每前进一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由于牺牲惨重,又将防敌增援的130师投入攻城战役。
经42天的“焦土”之战,将守敌全歼,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城,沦陷了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了腾冲人手中。
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俘获敌军官4员,士兵60余名。
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
虏获野山炮7门,步兵炮6门,迫击炮10门,重机枪19挺,轻机枪47挺,步骑枪1000余支,汽车20余辆,有线和无线电机25部并其他军用品若干。
我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
1. 空军轰炸后的"死亡陷阱"
美军第14航空队(飞虎队)先后出动200架次轰炸机,向来凤山倾泻500吨炸弹,却只炸出表面裂痕。
日军躲在深达8米的地下工事中,待轰炸结束后立即钻出射击,第一天就造成远征军800人伤亡。
7月26日,远征军集中12门美式75毫米山炮,对来凤山实施"地毯式炮击"。
第36师士兵抱着火焰喷射器冲锋,却发现日军坑道四通八达,刚刚占领的阵地瞬间被反夺。
腾冲守军多次使用"红筒"(糜烂性毒气弹)
8月2日,远征军突破外城防线,却陷入更残酷的巷战。
日军实行"房屋要塞化"战术,每栋建筑都是独立据点,甚至在废墟中设置诡雷和暗堡。
逐屋争夺的"三光政策"
•火光:远征军不得不使用炸药包、火焰喷射器逐屋清剿,全城燃起持续40天的大火
• 血光:每条街道平均发生17次白刃战,第116师师长赵镇藩在巷战中被弹片击中头部
• 刀光:日军组建"玉碎挺身队”。
腾冲城原有3900栋房屋,战后仅存6栋
• 每平方米土地平均中弹12发,城墙遗址至今仍能挖出200公斤弹片
• 日军战死者70%死于炮击和火焰喷射器,20%死于白刃战,10%自杀或被指挥官处决(防止被俘)。
这支3000人的日军守备队,创造了平均伤亡比1:3的防御奇迹(远征军伤亡1.8万,日军战死6000,含援军)
来源:江南以西可可和一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