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技术可行性来看,完全复制微软 AD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微软 AD (Active Directory)深度绑定 Windows 内核,而国产操作系统多是 Linux 变种,内核差异存在鸿沟。另外,AD 采用的协议相对封闭,就连 Kerberos 协议的
通过往期内容,相信大家应该了解到宁盾身份域管并非微软 AD 的复制。本期内容将深入探讨核心问题——国产身份域管为何不能直接照搬微软 AD。
技术壁垒:完全复制AD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技术可行性来看,完全复制微软 AD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微软 AD (Active Directory)深度绑定 Windows 内核,而国产操作系统多是 Linux 变种,内核差异存在鸿沟。另外,AD 采用的协议相对封闭,就连 Kerberos 协议的实现上都存在定制。以 Kerberos 协议为例,微软在 RFC 标准协议基础上扩展了私有实现——通过在票据中嵌入 PAC(Privilege Attribute Certificate,特权属性证书)结构,集成用户 SID、所属组 SID 列表等关键信息,这是微软为了访问控制而引入的特权访问证书。这种私有扩展虽然为 Windows 生态带来了访问控制的性能优势,但也造成了协议碎片化问题。AD 还有很多未公开的私有协议,若通过逆向工程复刻,不仅费时费力,更无法保证与国产操作系统的兼容性。
法律风险:微软有严密的专利保护体系
技术壁垒之外,法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微软围绕 AD 及相关协议已构建起严密的专利保护体系。行业内已有先例:某邮件服务商因反向工程解析 Exchange 协议,被微软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提起诉讼并最终判赔,这为试图通过逆向复制 AD 的厂商敲响了警钟。
安全隐患:照搬AD意味着继承所有漏洞
除技术与法律层面的制约外,安全隐患是更直接的现实考量。照搬微软 AD 意味着全盘继承其历史漏洞——从 Kerberos 到 Samba 提权漏洞,均可能成为攻击面。而国产操作系统因生态差异,无法像 Windows 那样及时获取微软官方补丁,漏洞修复的延迟将显著放大安全风险。
根本问题:复制AD无法适配国内企业业务
最根本的还是业务适配问题。国内企业 IT 环境与微软 AD 的原生场景存在显著差异:其一,国内企业普遍存在 Windows、Linux 与国产终端共存的场景,统一管理异构终端需要对原有架构进行重构;其二,AD 因运维逻辑复杂,通常需要企业配备专职 Windows 运维团队,而国产方案更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图形化中文管理界面与 API 自动化运维能力,大幅降低了上手门槛;其三,AD 的多域森林信任关系设计过于复杂,与当前企业扁平化管理的趋势相悖(微软Azure AD已顺应此趋势进行优化),国产身份域管避开 AD 的复杂架构设计,反而在中小企业市场形成了独特优势;其四,针对大型企业与集团性组织的身份打通需求,如AD 域需要和 HR、ERP、供应商系统等做身份同步,AD 缺乏原生支持能力,而国产方案融合了 IAM(身份访问管理)的能力,通过预置连接器、同步器,可实现自动化身份同步与集成。
合规视角:国内企业有等保、密评合规要求
此外,合规性要求的差异也决定了照搬微软 AD 不可行。国产身份域管需助力企业满足等保与密评要求,涉及国密算法支持与审计日志完整性保障——这要求产品原生支持 SM2 / SM3 / SM4 等国密算法体系,并内置符合等保标准的可视化审计报表,而这些均非 AD 的原生能力。
综上,国产身份域管需要解决微软 AD 无法覆盖的本土化场景,因此,更应通过差异化设计适配本土化市场需求,保障客户业务连续性,这意味着架构必须重构而非简单照搬 AD。信创整改/国产化替换绝非简单的技术模仿或“拿来主义”复刻,而是应在国内市场需求与行业痛点的基础上,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研发出贴合本土实际、具备竞争力的产品。
或许有人会问:不照搬微软 AD 是否会导致用户体验割裂?这需要国产厂商在技术兼容与架构创新间寻求平衡。宁盾身份域管选择走是“协议兼容-架构重构-体验升级”之路,具体优化措施我们将在下期详细解读。
来源: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