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发布的2025年全球制药50强榜单中,我国药企占据6席,分别为云南白药、中国生物制药、华东医药、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石药集团。其中,百济神州首次上榜,位列第44位。据其2024年年度报告,百济神州去年营收272.14亿元,同比增长5
近日,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发布的2025年全球制药50强榜单中,我国药企占据6席,分别为云南白药、中国生物制药、华东医药、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石药集团。其中,百济神州首次上榜,位列第44位。据其2024年年度报告,百济神州去年营收272.14亿元,同比增长56.19%,其中抗肿瘤药物销售收入269.94亿元,同比增长74.11%。值得关注的是,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6亿美元,同比激增105%,成为首个年销售额破百亿元人民币的国产创新药。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彰显了中国药企全球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更标志着我国创新药在研发能力、质量标准及商业化体系上,已真正经受住全球市场的淬炼与认可。当前,我国医药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的结构性转型,头部企业战略重心深度聚焦创新药赛道,资本配置逻辑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
资本市场:从“单打独斗”到“协作共赢”
在亮眼的销售数据与国际认可背后,一场资本流向的深度变革已悄然成形。
自2022年起,我国创新药BD(商务拓展)交易总额已连续3年超过IPO融资总额。据医药魔方数据,2022年我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超300亿美元,2023年突破400亿美元,2024年更是超过500亿美元;而同期创新药企业IPO总额均稳定在 100亿美元左右。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证明:在创新药领域,以开放式协作与跨境合作为核心的BD生态,已成为撬动增长的主轴,传统I PO“单打独斗”的模式正逐渐退居次席。
资本流向的剧变,本质上是我国创新药企业生存逻辑的重构。当IPO通道因市场波动收窄,BD交易凭借灵活性、低风险与资源整合优势,迅速成为药企穿越周期的新引擎。
如今,我国药企研发的PD-1抑制剂、CAR-T 疗法、双抗平台等尖端资产,正通过License-out模式持续注入全球市场。今年5月,三生制药将其PD-1/VEGF双抗SSGJ-707的海外权益授予辉瑞,首付款达12.5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超60亿美元,刷新了我国创新药单药授权合作交易纪录。与此同时,我国药企也在通过License-in快速填补管线空白。这种“双向奔赴”的资本流动,不仅加速了技术变现,更在无形中重塑着全球医药创新的版图。
科研力量:从“数量追赶”到“质量突围”
商业奇迹的背后,是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显示,2024年我国在“Medicine”领域的文献发表量已占全球总量的25%,与美国的差距缩窄至2个百分点。
这并非简单的数量追赶——在基因编辑、细胞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前沿领域,我国在《Nature》《Cell》等全球顶刊的论文占比已突破15%。
新药临床试验的效率也显著提升:从2023年起,超半数临床试验可在6个月内启动患者招募,平均完成用时仅78天;今年,随着国家政策进一步落实,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时间已缩短至30个工作日,大幅降低了研发周期与成本。此外,摩熵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3%。科研转化的提速,得益于监管体系的锐意革新。而“速度”,正成为我国创新药最锋利的市场武器。
AI制药:技术革命与资本热捧的共振
AI制药正加速重塑行业格局。深势科技将Uni-fold整合入Hermite平台后,化合物筛选耗时从数月压缩至数小时;晶泰科技利用COBRApy等AI工具模拟细胞代谢流,可精准推荐最佳酶组合,助力抗病毒药物生产菌株设计与产量提升。传统药企亦全力押注这一赛道,药明康德联合华为云搭建的“药智云”平台,已服务全球300余家药企的AI研发需求。
技术飞跃的同时,资本也在快速涌入。今年6月,英矽智能宣布完成约1.23亿美元E轮融资,由惠理集团旗下私募股权基金、浦东创投、浦发集团、锡创投、宜兴国控联合领投,募集资金将用于完善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AI模型和算法、升级和扩展其前沿自动化智能实验室等。同月,晶泰科技与美国医药投资人Gregory Verdine创立的DoveTree公司签署数十亿美元管线授权合作意向书,晶泰科技将依托AI+机器人的端到端药物发现平台,为DoveTree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神经疾病领域的多个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
全球竞合: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中国路径
盛宴之下,隐忧犹存。产业扩张过程中,结构性风险逐渐显现。比如,肿瘤与慢性病药物市场虽空间广阔,但同质化竞争易引发价格崩塌。2020年,5款PD-1单抗大幅降价,平均降幅超75%。
国际环境更添变数。2024年,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持续发酵,导致部分在美上市的中国药企股价波动;欧洲也在加强对外资并购生物医药资产的审查。对此,我国药企开始寻求新平衡。百济神州加速建设新加坡研发中心,中生制药收购德国CDMO企业以打通欧洲产能。当“去风险化”成为跨国药企的主题,中国药企的全球化已从技术输出升级为产业链重构。
我国制药产业的崛起,已非单纯的经济现象。它是基础科研数十年投入的质变,是监管智慧与市场力量的共振,更是资本在风险与创新间精准平衡的艺术。
从资本角度而言,唯有通过政策精准引导资本流向源头创新领域,强化跨境知识产权布局,方能将短期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长期技术领导力。中国医药资本的下一程,应锚定成为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的策源地,而非代工者。资本洪流奔涌向前,而真正的舵手,永远是那些敢于在未知海域破浪前行的探索者。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