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明赭红色的土壤深处,盘踞着城市文化更新的隐秘根系。当旅居艺术家将异乡的种子播撒于此,一场跨越地域与媒介的“双向光合”悄然发生——艺术家汲取红壤的野性养分,城市则收获文化基因的裂变新生。
昆明赭红色的土壤深处,盘踞着城市文化更新的隐秘根系。当旅居艺术家将异乡的种子播撒于此,一场跨越地域与媒介的“双向光合”悄然发生——艺术家汲取红壤的野性养分,城市则收获文化基因的裂变新生。
在871文化创意工场主创者,现任云南艺术学院校史馆、民族艺术博物馆馆长,副教授谭尧升看来,艺术旅居者与昆明的相遇,是一场双向救赎的壮丽光合,这正是当初871文化创意工场创作的初衷。
旅人献上敏锐的视角与技艺,春城则报以红壤深处的野性灵光。当吴宝芳的跨界影像与白公子的倔强藤蔓在871的旧车间里共生共长,我们目睹了城市文化基因最为动人的重组现场——它既非外来文化的移植,亦非本土传统的固守,而是在红壤的催化下,完成了一场关乎包容与新生的永恒实验。昆明天空下,艺术旅人的每一次呼吸,都让这座城市的文化根系向着更丰饶的土壤蔓延。
当一座城市的文化根系,因一次次艺术展览的浇灌而舒展蔓延,它的精神面貌便开始了悄然蜕变。昆明,这座被阳光与花香浸润的城市,正因不断涌入的多元艺术而经历着文化基因的深度刷新——它们不只是视觉盛宴,更是城市内在气质悄然演进、走向丰饶多元的深刻见证。
当代艺术展之于昆明,是一场由破到立的历练。它们将那些曾经高悬的“阳春白雪”,化作可亲可近的日常风景,撒向更广阔的人群。当一场当代艺术展在昆明开幕,我们便目睹了艺术从专业小圈子的私语走向公共空间的对话。艺术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精神密码,它成为全体市民共享的文化食粮,滋养着城市心灵的广度与包容。当艺术展不再是遥不可及之物,城市便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可被感知的文化体温。
同为艺术创作者,昆明人谭尧升深切感受到,昆明的神奇之处,正在于它让所有投入其怀抱的创作者,都获得了“从大地血管里蘸墨”的馈赠。无论是陈根在昆明红壤中发现的超高含量铁离子,凝成摄影长卷上独特的“金属胎记”;或是白公子藤蔓中奔涌的自信野性,都是高原阳光与红壤共同催化的生命显影。这座城市如同巨大的培养皿,以温润包容为介质,催化着艺术家个体经验与土地灵性的化学反应——远道而来的艺术旅人,他们的记忆在此重构,最终都沉淀为昆明文化基因库里的染色体。(昆明日报 记者徐晓俊)
来源:昆明信息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