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24年,我国人均数据生产量是“十三五”末的2.2倍;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
“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24年,我国人均数据生产量是“十三五”末的2.2倍;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在国新办8月14日上午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连串新鲜出炉的数据,展示了近5年数字中国建设的新亮点、新突破。
“‘十四五’时期,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
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带动集成电路、通信网络设备、计算机等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在新闻发布会上,刘烈宏提到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他说:“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我国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国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制定了数据基础设施参考架构、明确了“三统一”的互联互通要求;针对“找数用数难”“规模流通难”等痛点,国家数据局组织了数场、可信数据空间等6个技术路线的创新探索,数据“一点发布,全域可见”、应用“一点部署,跨区通用”已经实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包含北上广深杭等2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区、市)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预计到今年底,我们的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说。
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
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量达到41.06泽字节(ZB),相当于1564万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总量。这41.06泽字节,占全球数据总量的比例超过1/4。
“数据资源爆发式增长,既反映了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也反映数字中国建设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速,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说。
近年来,我国围绕体系化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海量数据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在推动数据开发利用方面,以场景牵引带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开展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建设。在培育数据市场方面,一批围绕数据汇聚共享、开发利用的数据企业正在孕育兴起,标准、规范不断推出,数据交易日趋活跃,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正加快构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上架数据产品达到3328个,同比增长70%。截至6月底,我国已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了400PB,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140倍左右。去年,我国围绕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刘烈宏透露,今年还将有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陆续推出。
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如今,数据要素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在农业领域,有企业利用数据赋能智慧施肥,综合提升产量5.5%;在工业领域,有企业依托海量测井数据开发出行业大模型,钻井决策效率提升了15倍;在服务业领域,有企业利用公路货运行业数据实现司机与货主分钟级车货匹配,提升单车运行效率30%以上……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的最大优势就是“数乘万物”。刘烈宏提到,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我国建成了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新潮流……当下的中国,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显著加深。
“当前,数据技术正从商业智能(BI)向人工智能(AI)加速演进,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算法算力和数据高度集成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刘烈宏介绍,今年,国家数据局计划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以此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和规模优势。
数字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11.23亿人、79.7%,这分别是我国当前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百姓。
先看公共服务,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目前,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逐步实现“一卡通”区域服务互联互通。
再看社会治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接诉即办”市民热线数据加速整合利用,群众办事便利度不断提升。同时,社区服务更加智能,“一键式”老人求助等服务“指尖可达”,即时零售、智能网联汽车、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数字化正加速融入中国百姓生活。
陈荣辉表示,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
“‘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望‘十五五’,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征程上取得更大成就,推动数据要素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全体人民更好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刘烈宏说。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