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1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其中一名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被网民质疑。引发质疑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当中出现了“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的表述。目前,吉林省有关方面已
□ 苑广阔
8月11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其中一名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被网民质疑。引发质疑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当中出现了“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的表述。目前,吉林省有关方面已经取消了候选人的候选资格。(8月13日大众网)
一则关于“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引发舆论热议。2002年出生的齐某因“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等事迹被推荐为“孝老爱亲”候选人,随即遭到网民质疑事迹“太小”。当地迅速取消其候选资格,却又引发新一轮关于评价标准的讨论。这场看似简单的争议,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道德表彰体系面临的深层困境:我们该如何在平凡中见伟大,又该如何在标准中保留温度?
齐某的事迹确实平凡——照料患病奶奶、陪爷爷旅游、记住父母饮食喜好。但细究这些“小事”,无一不是当代年轻人稀缺的品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多少人能耐心陪伴老人?多少子女记得父母的口味偏好?这些日常坚持恰恰体现了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把孝心融入生活细节的恒久耐力。古人云“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真正的孝道不正在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持之以恒的关怀吗?
当下道德表彰机制存在明显的“英雄化”倾向,仿佛只有割肝救母、弃学侍亲等极端事例才值得表彰。这种倾向无形中抬高了道德门槛,将日常生活排除在美德范畴之外。当一位记住父亲爱吃辣椒的女儿都被认为“不够格”时,我们实际上在向社会传递一个危险信号:平凡善举不值得鼓励。这种导向可能导致道德评价与日常生活脱节,使美德成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标杆。
面对质疑,当地迅速取消资格的做法同样值得商榷。这种“舆情应对式”处理暴露了评选机制的机械与脆弱——既缺乏对候选人事迹的充分考量,又缺乏面对质疑时的定力与解释勇气。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应当具备双重能力:既能发现平凡中的闪光点,又能为这些闪光点提供令人信服的诠释。迅速撤下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可能寒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者的心。
重建道德表彰的公信力,需要我们在标准与温度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评选标准应当更加明晰,区分不同年龄、职业、生活境遇下的道德表现;另一方面,也要给“平凡美德”留有空间,认识到孝心的重量不在事迹的戏剧性,而在情感的真诚与持久。我们期待能够在身边培养更多的好人,而首先需要我们能识别并肯定那些隐藏在生活褶皱中的美好品质。
从“多放辣椒”到陪老人办事,这些生活细节构筑了社会的道德基底。当我们学会欣赏这些平凡美德时,道德表彰才能真正接地气、有温度,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有效力量。毕竟,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仅需要英雄式的道德标杆,更需要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善意坚守。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