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提醒:体检不做这5项检查,相当于白做,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13:31 3

摘要:张文宏医生的提醒并非危言耸听,作为一名长期接诊患者的临床医生,我见过太多“体检正常”的患者,后来却因未做关键检查而被确诊为晚期疾病。体检的价值不在于流程齐全,而在于是否抓住了真正有意义的筛查点。

体检本应是发现早期疾病的关键手段,但很多人每年体检,却忽略了最核心的五项检查,导致真正的健康风险被掩盖。

张文宏医生的提醒并非危言耸听,作为一名长期接诊患者的临床医生,我见过太多“体检正常”的患者,后来却因未做关键检查而被确诊为晚期疾病。体检的价值不在于流程齐全,而在于是否抓住了真正有意义的筛查点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高危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在早期往往症状隐匿,等出现明显不适时已较晚。

常规体检项目如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固然重要,但若忽略了胃镜、肠镜、低剂量肺部CT、甲状腺彩超、妇科/前列腺专项检查这五项,体检的“筛查”功能将大打折扣。

这些检查更具针对性,能在无症状阶段发现隐患,真正实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

体检忽略关键项目,等于错失早期干预机会

许多患者在确诊癌症时都有一个共同经历:多次体检都“正常”。但细问之下,他们从未做过胃镜或肠镜,也未接受过低剂量肺部CT。这些项目虽不在基础体检套餐中,却是针对高发癌症早期筛查的有效方式。癌症早期发现的关键,在于主动筛查而非等待症状

临床上,我们常见胃癌、肠癌、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高发癌种在无明显不适时已悄然发展。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史者、长期吸烟饮酒者,更应重视专项检查。常规体检无法替代这些项目,忽视等于放弃早期发现的机会。

不少人对胃镜、肠镜存在误解,担心疼痛、检查麻烦,选择回避。现代无痛胃肠镜技术已大幅减轻不适,且检查时间短、风险低。相较于确诊后接受复杂治疗,提前发现息肉或早癌无疑是更轻松、更有效的健康投资。

认识五项关键项目:筛查核心风险的“安全网”

首先是胃镜检查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风险显著上升。胃镜能发现胃粘膜炎症、萎缩、糜烂、息肉,甚至早期癌变。特别对有胃痛、胃胀、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应定期检查,别轻信“胃不好,忍一忍就过去”的误区。

其次是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早期肠癌多源于腺瘤性息肉,肠镜是唯一能在发现同时切除息肉的手段。4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史、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者,务必纳入筛查计划。

第三是低剂量肺部CT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之一,早期通常无症状。相比传统胸片,低剂量CT对微小结节的识别更敏感,尤其适用于吸烟者、有工业暴露史或肺病史人群。有患者曾连续三年胸片“无异常”,最终在CT中发现早期肺癌,得以及时处理。

第四是甲状腺彩超

甲状腺癌发病以女性为主,初期几乎无感,常在体检彩超时意外发现。甲状腺结节虽多数为良性,但需根据大小、形态、血流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方能判断风险,避免误诊或过度干预。

最后是妇科和前列腺专项检查

女性应重视宫颈TCT、HPV检测、乳腺彩超等项目,男性则应关注前列腺彩超和PSA指标。许多患者因羞于检查或误以为“无症状就无事”,错过筛查窗口。性别特异性疾病的早期发现,依赖于主动检查而非偶然发现。

误区澄清:体检“全项目”≠健康无忧

不少人误以为体检套餐内容越多越全面,甚至盲目追求高价项目,却忽略了自身风险和检查必要性。体检应从个体化风险评估出发,聚焦有针对性的重点项目,而非堆砌无关内容。健康管理不是“检查越多越好”,而是“查得准、查得对”更重要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将“无症状”视为“无疾病”。很多癌症在早期潜伏期极长,症状不明显甚至完全无感。等出现疼痛、出血、体重下降等表现,往往已非早期。体检的意义正是发现这些“沉默杀手”,而不是等待病变显现。

有些人对胃镜和肠镜存在恐惧心理,认为“太难受”,选择逃避。现代技术已可进行无痛操作,仅需短时间镇静麻醉,检查过程几乎无感。相比确诊后接受手术、放化疗的痛苦,提前筛查明显更划算。

如何科学制定体检计划

科学体检应基于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制订个体化方案。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胃镜、肠镜、肺部低剂量CT纳入常规检查周期。女性应根据年龄进行宫颈TCT+HPV联合筛查,乳腺检查也应定期进行;男性则应关注前列腺健康,尤其50岁以上者。

生活方式也直接影响筛查重点。吸烟、饮酒、熬夜、饮食不规律者患癌风险更高,应提早安排专项检查。健康体检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种主动管理身体的方式,只有“查对了”,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

在体检之外,日常生活管理同样重要。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远离烟酒,都是降低疾病风险的有效手段。体检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追踪、复查和生活调整才是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

医患对话中的真实转折

我曾接诊一位45岁女性患者,体检报告显示一切正常,仅因公司团检未包含妇科项目。她自觉无明显症状,直到半年后因为下腹不适就诊,才发现为宫颈癌中期。她惊讶于“为什么之前体检没有查出来”,却不知关键检查从未做过。

还有一位50岁男性,连续多年单位体检只做胸片和常规血检,自觉健康无忧。某年因咳嗽持续就诊,安排低剂量CT,发现肺部结节,最终确诊早期肺癌。幸运的是发现及时,手术后恢复良好。他感慨:“如果早点做CT,可能可以更稳妥。”

这些真实案例说明,常规体检仅是基础,是否包括关键筛查项目,决定了体检的“深度”与“价值”。以“体检正常”为理由忽略身体信号,无异于掩耳盗铃。

树立正确认知,主动管理健康

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在疾病早期就进行干预,但前提是识别风险、主动筛查。体检本质上是一种健康投资,而不是形式化走流程。体检的价值,是发现问题,而非证明“没病”

公众需要树立科学体检观念:一方面不要盲目乐观,以为“没感觉就是没病”;另一方面也不必过度焦虑,而应基于科学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查。理解每一项检查的意义,是实现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健康不是靠运气维持的,而是日复一日的自我管理与科学筛查。通过合理体检、及时发现、积极调整生活习惯,我们能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指南(2023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