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调查曝光,芒果TV、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这五大视频平台,会员体系花样繁多,但所谓的“广告特权”其实很有限。多数时候,你买的不是“免广告”,而是“免某几种广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冲了视频VIP,本以为能安安静静看剧,结果刚点开,广告比剧情还长。
最近有调查曝光,芒果TV、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这五大视频平台,会员体系花样繁多,但所谓的“广告特权”其实很有限。多数时候,你买的不是“免广告”,而是“免某几种广告”。
比如大部分人最烦的“前贴片广告”(就是点开视频前那一分钟无法跳过的片头广告),在开通某些会员后可以免掉。但暂停广告、植入广告、贴片条幅、弹窗广告……依然层出不穷,有些还没法手动关闭。
更离谱的是,爱奇艺的“基础会员”甚至明确标注“不享受广告特权”,意思就是你掏了钱,但依然要看广告。买这个会员,你获得的只是“剧集提前看”之类的内容权益。
说白了,这就是视频平台的生意经:广告和会员,两个都不能放。
为什么?因为广告是现金流,会员是现金流,二者结合才能最大化收入。你以为充会员是在帮自己,其实是在帮平台实现“双倍变现”。
有人说,这是互联网行业的“会员内卷”:
免费用户,看全套广告普通会员,看少量广告高级会员,广告少一点,但还是有超级VIP,广告可能真没了,但价格高到离谱这种分级制度,就像超市搞促销:你想要彻底免广告?行,买更贵的套餐。普通VIP只是入门票,你想要安静,就得继续掏钱。
更扎心的是,有些广告是“伪装”的。
比如暂停广告——你按下暂停键,本来只是去接个电话,结果屏幕中央瞬间弹出一个广告图,挡住了画面,还很难关掉。
还有植入广告——主角喝一口饮料,对着镜头来一句“真好喝”,配合特写,整段剧情变成广告片。这个可不算在“免广告”范围内。
于是,就算你充了会员,依然会被广告“软性包围”,只是方式更隐蔽,让你没法抱怨“这不是广告”。
有人可能会问:平台就不能大方点吗?
现实很骨感——视频网站的钱,真的不好赚。
国内内容版权贵得离谱,一部热门剧的版权费动辄上亿,再加上拍自制剧、买综艺、请明星,成本压得平台喘不过气。
早年间,视频网站主要靠广告生存,后来广告主也精了,预算分散到短视频、直播、电商,视频网站广告收入下降,于是转头猛推会员制。
但问题是——即便会员人数上来了,也不足以覆盖高额的内容成本,所以广告这一块他们根本舍不得放弃。
换句话说,我们被迫买单的“广告+会员”模式,其实是平台的续命手段。
但这并不代表用户的愤怒没道理。
因为消费者的心理是——我掏了钱,就应该享受干净的观影体验,这本来是最基础的交易逻辑。你要是提前说清楚“充钱也有广告”,用户可能会骂,但至少心里有数。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买会员前根本没注意到细则,开通之后才发现被骗了——这就不是商业策略,而是欺骗感。
这就像你去餐厅点了个“无糖饮料”,喝到一半发现加了糖,服务员说“哦,我们说的是不加白糖,加的是果糖”。你会不会想拍桌子?
更搞笑的是,不止中国,国外的流媒体平台也学坏了。
Netflix、Disney+、HBO Max等海外巨头,近两年也开始推出“带广告的便宜套餐”和“无广告的贵套餐”,甚至有的原本无广告的套餐,现在也开始插入广告。理由很简单——订阅增长放缓,广告收入成了新增长点。
换句话说,全世界的用户都逃不掉这波“广告回潮”。
那我们还有选择吗?
现实很残酷——要么接受广告,要么付更多钱。你想要完全干净的观影体验,在目前的大平台基本不可能。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小众的付费影视平台,或者买正版蓝光碟,但那又贵又不方便,还不一定有你想看的剧。
所以,现在很多人干脆回到盗版网站,或者直接转去刷短视频。长此以往,对视频网站的打击会更大,到时候他们可能才会重新考虑广告策略。
我个人觉得,这事最让人不爽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平台不尊重用户的感受。
你要是直接告诉我“会员免广告,只免前贴片广告”,那我买不买是我的事;但你用“免广告”做噱头,结果各种软硬广告照样轰炸,那就是在消耗用户信任。
长期下去,大家会形成习惯:看到“免广告”四个字,先怀疑它是假的。这样一来,平台自己也在砸品牌形象。
所以问题来了——
你充视频会员,是为了支持平台,还是为了摆脱广告?如果广告永远无法彻底免除,你还会买吗?
我估计评论区会分两派:一派说“不买了”,另一派说“忍忍吧,没得选”。你是哪一派?
来源:斌说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