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奇袭》背后的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1-29 20:06 2

摘要:电影《奇袭》是六十、七十年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部战争故事片。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作战场面激烈真实,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某部小分队深入敌后机智顽强、不怕牺牲、勇斗强敌,按照上级要求成功炸毁南逃北援之敌必经的康平桥,切断了敌人

电影《奇袭》背后的故事

文/王云波

电影《奇袭》是六十、七十年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部战争故事片。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作战场面激烈真实,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某部小分队深入敌后机智顽强、不怕牺牲、勇斗强敌,按照上级要求成功炸毁南逃北援之敌必经的康平桥,切断了敌人退路,为主力部队全歼逃窜之敌作出重要贡献。

电影《奇袭》宣传海报

《奇袭》是我小时候看过很多遍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许多情节,虽然较之真实事件艺术化了,但影片拍得却很真实。作为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应该都熟悉,如果你记不起来了,我想电影中,有一段指挥员方勇和一班长等三人乔装敌伤兵在路上截车,侦察到敌人在桥头的火力布防及大桥结构的故事情节中,志愿军侦察兵与韩军上尉在美式吉普车上的对话台词“美国佬有的是钱,回去就换”以及韩军士兵在村庄中,拷打朝鲜“阿妈妮”追问游击队下落的片断,一定能唤起你的回忆。

八十年代初,我在38军通信营学习的时候曾目睹朝鲜“阿妈妮”扮演者,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曲云的风采,看到她自然朴实,面容慈祥素净淡雅的精神面貌与电影《奇袭》中朝鲜“阿妈妮”那刻满沧桑如老母亲般的面容,无论在神态、动作、语气等反差极大,感觉电影里把人变的那么老,简直有点不可思意。为电影如何把人变老这事,我和战友们争论了好长时间。

在老兵们口口相传中,家喻户晓的故事片电影《奇袭》改拍自军教片电影《奇袭武陵桥》。

故事取材于38军前辈张魁印所著《朝鲜战争穿插》一文。张魁印当年是奇袭武陵桥的指挥员。他率领38军派出的先遣支队侦察兵以神速机智灵活的动作,插入敌人纵深。途中先遣支队共走了两个夜晚和一个白天,强行军180余公里与敌人进行了三次战斗,穿插至敌后武陵里,仅仅以牺牲一人为代价炸毁武陵桥,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破袭战,是抗美援朝最经典战役“二次战役”中,三十八军的神来之笔。

这次作战,对保障38军的主力歼灭南朝鲜第7师起了重要的作用。该战斗曾被志愿军总部誉为"我军敌后破袭战的范例之一"。

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在和平的环境里,人们对过去战争的记忆,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逐渐淡忘。近些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的热播,当年我们志愿军前辈们所作出的的牺牲,逐渐被现在的人们所熟知,那些感人的画面催人泪下。其实每一场残酷战争背后都有一些感人的英雄故事,如果这些英雄故事没得到进一步传播,甚至被人遗忘,其实也是一种遗憾。

温故而知新,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我们的前辈们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我把抗美援朝经典影片《奇袭》背后发生的故事进行了一些归集和整理,讲一讲战场上的真实奇袭。

1950年11月,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拉开序幕。志愿军总部把歼灭德川南朝鲜第七师,打开战役缺口的任务交给了第38军和42军。为了扫去第一次战役失利带来的阴霾。认真总结第一次战役的经验教训,正确对待彭总的批评,打好第二次战役。打出我军的威风来,向毛主席和祖国人民报喜!军长梁兴初向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提出:要单干,包德川韩军第7师的“饺子”并立下军令状,梁兴初的请战得到志愿军彭得怀司令员的批准。

为此,军长梁兴初周密制定了一个围歼南朝鲜军第7师的计划。他计划38军的主力兵分三路,114师正面进攻德川;113师绕到德川南面的返回峰,而后由南向北进攻;112师绕到德川西面的云松里,由西向东进攻;三个师的主力形成一个口袋阵,准备一举围歼德川的美韩部队,这个计划成功与否,与能否切断德川与顺川、平壤间的联系,防敌南逃、阻敌打援,有莫大的关系。

而要做到这一点,除占领德川南侧的遮日峰和济南里外,军长梁兴初把眼光盯到了德川南侧大同江上的武陵桥,这是座长达100米的公路混凝土大桥,位于德川南面武陵里一条山沟里的小河上,是德川通往顺川、平壤的一个战略要点。是韩军第7师撤退的必经之地,也是美韩联军北援德川的最快路线。如果派一支小分队将这座桥炸毁,并在桥头阻击,那么不仅韩军第7师将成为瓮中之鳖,而且北援的美韩联军也只能望江兴叹。

为了完成这一计划,梁兴初决定把军部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派出去,组建一支由38军侦察连、113师侦察连,两个工兵排的军先遣支队。配英、朝语翻译,军里1名译电员,共300多人,携带一部电台,600公斤炸药,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和充足的弹药,张魁印任先遣支队支队长,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任副支队长。朝鲜平安南道各郡内务署负责人共13人,配合先遣支队行动,秘密潜入德川以南。

具体的任务:一是报告沿途的敌情、地形;二是部队向德川发起进攻后,要插到德川南面的武陵里,破坏桥梁,阻敌南逃北援,在26日上午8时以前,把德川通顺川、平壤的武陵桥炸掉堵死敌人后路,配合主力部队歼灭德川地区的伪7师。

部队出发前,军长梁兴初和政委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一起再次与张魁印谈了话,向他讲明了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整个任务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38军能否顺利围歼德川之敌,进而关系到整个西线作战志愿军能否合围左翼美军,其意义非同一般,是九死一生的战斗任务。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

先遣队出发后,大约晚上9点,“志司”给军指挥所来电话,说不准先遣队带译电员,怕先遣队失败了,敌人获得密码。梁兴初刚说明先遣队已经出发了,一颗炮弹正好把电话线炸断了,撤回译电员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实际上,如果想把译电员撤回来还是可以的,但军指挥所考虑,先遣队没有译电员,怎么保持联络呢?但派出先遣支队深入敌后开展破袭战风险极大,万一失败就有可能全军覆没。这也说明军长梁兴初对打好德川之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坚定决心。

11月24 日下午两点钟,张魁印来到队伍出发地进行了动员。他说:“任务很艰巨,也很光荣!这是军首长对我们的信任,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听从指挥,跟上队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争取出色地完成任务。张魁印详细地设想了突入敌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应如何处理的办法……随后,先遣支队来到德川前线,侦察了地形。

11月 24日晚 张魁印所率领的先遣支队的全体指战员手臂上都扎上白毛巾,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悄悄出发了。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们顺着两山之间一条直通敌方阵地的山中小路向敌人阵地飞奔。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带着一个班在前方探路,快到敌人前沿时,看到有路障,几棵砍倒的树干横在路上,再走,还有铁丝网,说明敌人有所提防了。

张魁印立刻决定,改变路线,决定从阵地前沿下去。正好,阵地往前伸出一条山腿,山腿前沿是个有50度倾斜角的陡坎,这成了敌人不注意的一个死角,所有人从斜坡上出溜下去,好在敌人没有发现他们。紧接着爬山,爬到半山腰,遇到了敌人的铁丝网。趁敌人正在挖工事,疏于警戒的有利时机,周文礼立刻带着两个通讯员和一个联络员,上去破开铁丝网,后面的队伍鱼贯而入,接连通过了敌人三道铁丝网,向浦洞敌人前沿奔去。

浦洞是南朝鲜军第7师和第8师的结合部,要炸武陵桥必须从这里穿插过去。先遣支队途经浦洞时,实际上就是走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公路两侧敌人的营房里灯光通明,谈笑声和军用帐篷里的音乐声听得清清楚楚。

路上,小分队经常会遇到敌人。在应付敌军的询问时,小分队的向导回答机智又巧妙,其中三句话张魁印到晚年都难以忘记:“哪里的?…一大队的。“哪来的?”“前边来的。去哪里?…去后边。这些模糊的对话使敌哨兵信以为真,小分队顺利通过了浦洞,到了故城江。

故城江是个山城,是大同江边的一个渡口,北靠山南靠江,有一条200来户人家的小街,这个小山城已经被敌人占领。在赶往过江的路上,队伍排成两路纵队,队员们心里忐忑不安,人人扣着手榴弹的拉环,路上和南朝鲜的汽车擦肩而过时,对方理都没有理他们,这让队员们的胆子壮了不少。

快到江边时,先遣支队决定派人去村里找个向导问问,看这里是不是故城江渡口。街里,狗叫声、吵闹声,乱哄哄的,韩军士兵在屋前屋后,大街上毫无警惕地四处溜达。支队三班长跟着一个眯着眼睛,在街上撒尿的伪军身后进屋,被敌人发现,他当即用冲锋枪打了几个点射,顿时,整个村庄乱成一团。侦察支队趁机抓了两个伪军、三个老百姓,一问,知道这里就是故城江渡口。

先遣支队来到江边,根据出发前得到的情报这里有个水中桥。因为按计划大部队进攻开始后,要利用水中桥强渡大同江追击敌人。所以一定要摸清水中桥的位置。

所谓的水中桥,是用草袋子装上沙石在江中垒起来的在水面下1米的一条路,可以走人,也可以通汽车。这座水中桥是人民军从平壤后撤时修的,凭着丰富的经验,周文礼很快找到了水中桥。但已经有敌人看守,联络员故意用朝鲜语说:“休息。脱鞋脱袜,准备过江。”守桥的敌人继续忙自己的事情,理都没有理他们。

由于韩军的松懈,在敌人的众目睽睽之下,先遣支队沿着水深1米的徒涉场,戏剧般地在水中过了江。这时的朝鲜,天气已经很冷了,气温也下降到了零度以下,战士们没有来得及脱掉的棉裤,浸水之后,经冷风一吹,棉裤冻得邦邦硬,走起路来两腿被磨的十分痛苦。

走了大约两三里路,见到了一个小村子。先遣支队一班长郭兴运率领一名战士打前站,见到一个农舍便推门进去,想找个向导了解情况,没想到农舍里有敌人正在生火做饭,一见持枪的一班长进去,便接火打起来。郭兴运先敌人开火,以猛烈的火力将敌人堵在屋内。十分钟后,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大部分被先遣支队歼灭,郭兴运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先遣支队暴露了,被赶来支援的敌人机枪压制在公路上。若按计划强行通过,一旦交火,恐怕会误了战机,张魁印知道绝对不能这样打下去。他立即命令部队摆脱敌人,离开公路上山。向东登上高692米的杨柳峰,争取主动,继续向武陵桥方向挺进,没等南朝鲜的部队弄清情况。先遣支队已消失在茫茫的大山里面。

在山顶上,队伍停下休息后,张魁印马上用电台给军里发报。汇报了沿途所见和敌情:敌人后方果真空虚,进一步证实了水下桥情况,这些对军首长下定决心按计划于当晚向南朝鲜军第7师发起攻击起了重要作用。并电告他们:继续前进,按预定计划完成破桥任务。”

11月25日下午两点,先遣支队开始下山,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先遣队只好走小路,说是小路,其实根本就没有路,到处荆棘丛生,怪石呲牙咧嘴。在既无道路又无向导的情况下,副支队长周文礼走在队伍前面,依靠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以他用地图判定方位的丰富经验,掌握支队行动方向和行进路线。一行人时而走山腰,时而走山梁,花了4个小时边开路边行进了20余里。天黑时分先遣队进入了密林中,树林子像密封的大箱子似的,后面的人拽着前面人的衣角,摸索着前进。时而有人碰到大树上,头上撞个大包,只哼一声,继续走,到晚上8点才下了山。

高兴的是,他们没有走错路,找到了地图上标注的有两户人家的小村庄,继续往前,看到了一个村庄,随行的朝鲜内务署的同志们诈称自己是李伪军,成功缴了村里伪治安队的械。深夜,小分队来到前进路上最后一个屏障--后仙游峰。这座山峰高1105.1米,坡度一般在 70 度以上,翻过去就是武陵里。在这里,先遣支队找到了一位朝鲜老大爷和一位小姑娘作向导。在他们的引领下,先遣队顺着螺旋式的盘山路,翻山越岭,向南疾驰。到26日拂晓,他们攀登上后仙游峰山顶,武陵里就在他们的脚下。

武陵桥图片

武陵里是个只有30余户人家的村子。位于后仙游峰西边的山沟里,沟口大同江奔流南下,沿江东岸有德川去南川的主要交通干线,并行的铁路和公路桥跨在沟底河口上,这就是武陵桥。在桥附近,大同江西岸是悬崖,因此,武陵桥就构成了德川去南川的咽喉。桥头筑有碉堡、营房、铁丝网。武陵桥北面,公路东侧的一所学校里,驻有守桥的李伪军1个中队约百余人,桥两头都派了哨兵。

晨6时左右,住校舍里的李伪军刚起床,正在洗漱。先遣支队乘敌不备,突然发起攻击。李伪军们乱作一团,大部被歼,少数逃进山里。负责炸桥的爆破组飞速奔向大桥,大同江刚封冻,冰面刚能承住人,战士一不小心便滑到水里,桥墩高有5米左右,战士们携带的软梯不够长,为抢时间,他们搭成人梯,把炸药安放在桥墩上,安好了导火索。

同时,其他小分队迅速渡河,占领南去公路两侧的制高点,其余各部也控制了桥北路旁的有利地形。此时,离上级规定的炸桥时间还有10分钟,先遣支队突然发现桥南公路拐弯处,由南向北开来5辆敌军卡车,一时不能判明车上到底装的啥。张魁印当机立断,立即命令炸桥,同时命令部队向车队猛烈开火。一阵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声过后,武陵桥已不复存在。大桥和先头汽车一起飞向空中,化作一个巨大的黑烟柱掉进江里。

此时,由德川方向逃来的伪7师残部已蜂拥而至,装甲车和汽车长龙足有百余辆之多。先遣支队立即与数陪于己的敌人先头部队展开了战斗。打得李伪军们四散奔逃。回过神来的李伪军眼见志愿军从天而降,卡死了自己的逃命之路,顿时急红了眼。他们在几十架美军飞机配合下,企图杀出一条血路。经一整天激战,南朝鲜军第7师主力5千多人在桥头,愣是寸步难行。至此等38军主力围过来,伪7师顿时土崩瓦解。

奇袭成功的消息传到了志愿军总部时,彭总听到报告后非常高兴,对洪学智说:“这个三十八军还是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一招棋妙不可言!”

美国广播公司播发了一条证实志愿军战果的新闻:“大韩民国军队第2军团被歼灭,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在不到24小时之内业已完全被消灭,不复存在,再也找不到该部队的痕迹了。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云波,38军112师战友。1979年12月入伍,1981年上军校,1983年毕业,历任38军112师高炮团排长,通信参谋,通信股长。1989年调连云港警备区工作。1993年转业,转业后就职连云港市税务局现退休。

来源:依依然拜读历史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