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宁,天下平。从河南省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到兰考县东坝头镇,黄河在开封拐出最后一道大弯。作为世界级“地上悬河”的关键河段,如何守护黄河安澜、赋能两岸富民增收?河南省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下称“示范区检察院”)给出了答案——依托检察长轮值、信息共享
林蔚化晶晶
黄河宁,天下平。从河南省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到兰考县东坝头镇,黄河在开封拐出最后一道大弯。作为世界级“地上悬河”的关键河段,如何守护黄河安澜、赋能两岸富民增收?河南省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下称“示范区检察院”)给出了答案——依托检察长轮值、信息共享、线索互移、跨区联动的流域治理新模式,构建起“上游发现、下游响应、左右岸同频”的保护网络,为黄河守护写下鲜明检察注脚。
从“太空照片”到“地面证据”
2024年初,一条重要线索被交办至示范区检察院:黄河大桥施工现场堆放大量建筑材料,可能威胁行洪安全。检察官迅速行动,调阅多颗卫星光学影像——这些影像分辨率达1米,时间跨度3年,形成了清晰的“时间轴证据链”。
三组影像并置,违法行为一目了然。2022年,此处河床裸露、滩地整洁;2023年7月,蓝色板房、钢材堆场首次出现;2024年1月,临建房与建筑垃圾已向主河道延伸。通过遥感比对,检察官精准确认违法坐标,锁定地点为水稻乡黑岗口河段。
2024年1月12日,检察官带着无人机现场复勘发现:工人生活区临建房与堆积的建筑材料面积约3200平方米,临建房距黄河主河道水面仅19.4米,安全隐患突出。“必须赶在春汛前清完!”检察官心里只有这一个念头。证据链闭环形成后,该院当日立案,并第一时间向黄河(开封段)保护“五点一线”联动体统筹调度中心汇报。
从“快速拆违”到“黄河安澜”
立案后,示范区检察院随即启动党员圆桌会议。“在建跨河大桥是230国道跨越黄河的咽喉工程,建成后对黄河两岸群众意义重大。若完全清理建筑材料,可能拖慢施工进度,施工方或许会抵触,得想个两全之策。”参会党员干警的分析直指问题核心。
1月15日,首轮磋商会上,各方分歧很大:乡政府提议在主河道外设置临时围挡,河务与水利部门担忧围挡影响行洪,施工单位则急呼拖一天违约金就30万元,损失谁承担?几轮拉锯后,检察官当场播放模拟动画:“我们赔不起,下游的乡镇和群众更赔不起。”动画清晰显示,按现有堆积量,若遇洪水,回回寨村北滩区将全部被淹。最终,各方达成共识:15日内拆除临建房,其余建材按“施工便利”原则规范归置,汛期前不得回堆。
1月18日,该院向开封黄河河务局第一黄河河务局送达检察建议。随后,施工单位拆除临建房5排,清运建筑垃圾310车次。但拆违不是终点,针对黄河沿线施工项目多、乱堆垃圾易反弹的特点,检察官操控无人机沿河道“地毯式”扫描,又锁定桥墩下被防尘网遮盖的垃圾沟等3处隐蔽点,并督促清运垃圾10余吨。巡护员老李望着黄河感慨道:“过去是‘看脚印’,现在是‘看像素’。”检察官笑着回应:“技术变了,守护黄河的初心没变。”
从“个案治理”到“流域共治”
黄河(开封段)保护“五点一线”联动体运行以来,开封市检察机关将“各自为战”升级为“多方调度”,先后办理涉黄河保护案件87件,构建起卫星遥感“天上看”、无人机“空中巡”、公益诉讼指挥中心“统筹管”的三维保护机制。开封市检察机关依托省级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接收卫星影像,实时分流线索,5个基层法律监督联系点均配备无人机定期巡航,所有影像与数据实时汇总至开封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远程调度、精准指导。
与此同时,开封市检察院与该市中级法院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围绕重要事项、疑难案件协同发力,形成“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的黄河保护合力。其中,针对黄河沿线基本农田保护不到位问题,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该案入选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的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从太空的“时间切片”到地面的“像素脚印”,从卫星遥感的一帧影像到公益诉讼指挥中心的一次指令,开封市检察机关将高位部署、科技赋能、群众参与融入每一次履职,让黄河在开封的这道弯成为安澜与富民的交汇点。
(林蔚化晶晶)
来源:钱塘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