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肥胖和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重大健康挑战。过去40年,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翻倍,目前已影响超过10亿人[1]。我国超重和肥胖率亦持续攀升,2020~2022年间,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6%与17.8%[2],成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因素。其中,2/3的肥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肥胖和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重大健康挑战。过去40年,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翻倍,目前已影响超过10亿人[1]。我国超重和肥胖率亦持续攀升,2020~2022年间,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6%与17.8%[2],成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因素。其中,2/3的肥胖相关死亡归因于CVD[1]尽管心内科医生逐渐认识到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心力衰竭、血栓栓塞性疾病、心律失常和猝死等多种CVD的关联,但与血脂、血糖、血压等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相比,超重/肥胖在CVD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2024年8月发布《肥胖与心血管疾病:ESC临床共识声明》[1](简称“ESC共识”),本文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孙艺红教授,结合该共识和中国最新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3]的要点内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体重管理的策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肥胖患者,预防和治疗CVD,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心血管医生在体重管理中的参与度有待提高肥胖是一种复杂的、病程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与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T2DM)和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也可独立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直接导致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图1),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增加死亡率。研究表明,基线体重降低5%以上可改善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持续减重>10%可改善肥胖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缓解、心血管结局改善和死亡减少等[4]。因此,心血管领域越来越重视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强调减重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肥胖管理体系:
《肥胖症诊疗指南》启示与建议
今年10月,为有效提升我国肥胖症的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3],对我国肥胖症的疾病现状与管理策略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根据中国国情,该指南将成年人BMI高于24kg/m222定义为肥胖症。指南指出,肥胖症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减重治疗可作为肥胖症患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有效干预措施。所有患者均应接受营养、运动、心理指导作为全程基础管理,并根据超重和肥胖症程度、肥胖症相关疾病风险和程度,在基础治疗之上,加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具体路径见图3。1.生活方式干预
行为心理干预:强调行为技能训练,包括应对压力技巧、正念饮食,提高对饥饿和饱足感的感知能力。运动干预:推荐适合中国人群的运动方案,如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强调个性化运动计划,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体力水平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临床营养治疗:强调低脂肪膳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动物油等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建议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2.药物治疗
适用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且有体重相关合并症的患者,建议选择在中国获批的5种减重药物之一: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
3.外科手术治疗
适用于BMI≥32.5kg/m²且合并严重并发症(如CVD、糖尿病等)的患者,或BMI≥37.5kg/m²且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未能有效控制体重的患者。相较ESC共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在减重治疗推荐上侧重有所不同,提供了适合中国超重/肥胖人群的运动和饮食建议,以及在中国获批的药物选择,强调采用MDT模式进行体重管理。但是ESC共识更加强调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策略和心血管医生在其中的角色。两个指南对于推动中国心血管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管理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小结
肥胖如今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尤其是对CVD患者来说,肥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高风险因素。心血管领域对于肥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相关指南/共识中关于减重获益的证据也越来越充分,心血管医生应该学习并实践体重管理的相关指南或共识,以更好地改善CVD预后,降低疾病负担。参考文献:[1]. Koskinas KC, Van Craenenbroeck EM, Antoniades C, et a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 ESC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Eur Heart J. 2024;45(38):4063-4098.[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胡盛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24,39(7):625-660.[3].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0/content_6981734.htm[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8. Obesity and Weight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2024 Jan 1;47(Suppl 1):S145-S157.[5]. Bianchettin RG, Lavie CJ, Lopez-Jimenez F. Challenges in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Obese Patients: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23 Feb 7;81(5):490-504.
孙艺红 教授
主任医师、博导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