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师范大学“徽声皖韵 传承乡音”分队在阜阳持续探寻方言文化。8月8日下午,分队成员在乾惕书馆对话尹维鸿老师,旨在挖掘阜阳方言在教学、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寻求传统语言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平衡点,为守护与传承方言探索发展路径。
(安徽师范大学 王美琪 提供)
文/王美琪
摘要:方言是根,乡音是魂,让乡音成为文化基因的“活化石”,传递方言从课堂到社会、从保护到活化的全链条价值。
关键词:阜阳方言 教育传承 文化价值 保护路径
安徽师范大学“徽声皖韵 传承乡音”分队在阜阳持续探寻方言文化。8月8日下午,分队成员在乾惕书馆对话尹维鸿老师,旨在挖掘阜阳方言在教学、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寻求传统语言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平衡点,为守护与传承方言探索发展路径。
分队成员到达乾惕书馆(安徽师范大学 王美琪 提供)
方言课堂:乡音与普通话的“双声道”
“在教学当中必须遵守规定使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国家语言规范的要求。”尹维鸿老师坦言,但回到生活场景,方言是他与学生、乡邻的情感纽带。课间与学生用阜阳话讨论书本中的方言词汇,回到老家跟乡亲说话的时候用“夜个(昨天)”“明个”(明天)等家乡话与他们拉家常,既接地气又能增进感情,对他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特别指出阜阳方言作为教学资源来讲,有助于学习者去理解相关的内容或者促进阜阳地方文化的挖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方言与普通话的共生之道。
领会乾惕书馆建馆的宗旨(安徽师范大学 王美琪 提供)
尹维鸿老师强调,方言是语文教学的“文化密码”,在教学过程中会要学会引导学生关注方言文化。首先要挖掘阜阳方言与教材书籍的关联,要注意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并关注作品中的方言文化烙印。他以阜阳本土作家郭明辉的作品《女经》为例,指出书中大量使用的阜阳方言词汇,不仅具备鲜明的语言特色,还是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只有理解方言背后的生活逻辑,才能真正读懂文本的情感张力。”他提到,“只有破解语言密码才能理解作品的主旨意蕴,若脱离方言语境,便难以体会质朴中见鲜活的意蕴,不同的地域绽放出不同的花”。当谈到汪曾祺“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时,他也能快速转换成阜阳方言:“这‘吱’字,咱阜阳话读‘zī’,声调往上扬,听着是不是更像油星子溅出来的动静?”
代际传承:从“自然习得”到“活化保护”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阜阳方言的语音演变,老一辈人将“刷”读作“fǎ”、“水”读作“féi”的发音已逐渐消失,部分古汉语词汇容易被现代普通话替代,而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越来越薄弱——在城市化进程中,方言使用场景锐减,方言正在失去代际传递的土壤。
尹维鸿老师指出阜阳方言声母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存在“尖团合流”(如“俊”读zùn)、“f-h不分”(如“水”读fěi)等现象,既有如“光稳”(漂亮)这样古雅的词汇,又有如“恁”(你/那么)、“搁”(在)等高频词,其中“粘闲”既可褒义夸人“能干”,也可贬义讽刺“爱显摆”,共同构建了阜阳方言独特的语法逻辑。
尹维鸿老师说道:“现在国家推广普通话,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必要的工作,与保护好方言并不矛盾,两者应协同发展。”尹维鸿老师以阜阳“格拉条之歌”为例,指出这首方言说唱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后,阜阳的知名度随之攀升,“这就是方言生命力的佐证之一”。
未来展望:方言保护与城市文化共生
当《格拉条之歌》伴着阜阳人走街串巷,“格拉条管!”的吆喝便裹着酱香飘出屏幕,“欢迎来阜阳,咱这儿管吃管住管得劲!”——文旅宣传片里,方言腔兼具简洁性与情感性:于阜阳人而言那些在唇齿间流转的音节,是阜阳人最美的腔调。
尹维鸿老师强调方言保护需跳出“静态保存”思维,“现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情景对话、举行阅读沙龙、录制方言朗诵音频、拍摄方言短视频,传唱方言童谣等方式传播阜阳方言词汇及表达,让地道而亲和的方言在日常交流中重现,还可以通过户外装置、宣传画等方式推广阜阳方言,让外来游客对阜阳地域方言感兴趣。”
结语:让乡音成为文化自信的起点
“方言是根,乡音是魂。方言不仅是种语言,更是对所扎根的土地最深情的告白。”当“管”字成为阜阳文旅的超级符号,当“过劲”化作城市精神的动感节拍,方言便不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流向未来的文化血脉。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