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基金撤离以色列!挪威财长下狠手:绝不为以军战争行为买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21:37 2

摘要:挪威政府主权财富基金,也就是号称“全球最大金主”的石油基金,突然宣布,对以色列出手了。

8月中旬,一则消息悄悄炸了锅。

挪威政府主权财富基金,也就是号称“全球最大金主”的石油基金,突然宣布,对以色列出手了。

不是投资,是撤资。

从61家以色列公司中,直接剔除11家,理由写得斩钉截铁:“这些公司在约旦河西岸的业务,可能严重违反基金的伦理准则。”

挪威这一步,耐人寻味。

别小看这11家公司,它们虽然不是入选财政部股票基准的明星公司,但被“全球最大基金”点名踢出局,足以让整个以色列商界寒心。

有人说,这只是道德表态,基金实际并未大规模清仓。也许没错,但重点不在这,而在:

从此以后,石油基金在以色列的投资,只看一张“清单”——不在基准指数里,对不起,不投。

这相当于立了规矩,画了红线。换句话说:不是我不能投你,是你自己不合格。

更狠的是,基金还宣布:**所有在以色列的投资,由外包转为内部管理。**什么意思?以前你还能跟外部经理打感情牌,现在?对不起,全由总部亲自盯着看。

别忘了,这可是一家掌控全球1.5%上市资产的巨无霸。

事情的导火索,要从一张曝光的投资名单说起。

8月初,挪威媒体挖出,石油基金居然持有以色列发动机制造商Bet Shemesh Engines的股份,该公司为F-16等战机提供发动机零部件。

哈马斯、加沙、战机——这些关键词串在一起,很难不引发争议。

更讽刺的是,这笔投资竟发生在加沙冲突爆发后。

一时间,舆论汹涌,连挪威首相都被拉出来“喝茶”,要求财政部彻查。

这不是第一次。2020年以来,NBIM(基金管理方)已对39家与以巴争议地区相关的公司提出过质疑。今年以来的监控更是火力全开,撤出了多家以色列公司的股份。

这说明,挪威不是突然“觉醒”,而是一直在悄悄行动。

而这次,则是明牌出手。

有网友嘲讽:“你一个基金搞这么多花活干嘛?赚钱才是本分。”

但对于挪威来说,这个基金从一开始就不是纯商业操作。

它有一套世界最严格的“道德投资准则”——不能投武器、不能碰侵犯人权、不能碰环境污染、不能投军用AI……换句话说,你可以赚钱,但不能肮脏地赚钱。

这背后,既有北欧国家一贯的“政治正确”,也有本国民众对公共资金的高道德期待。

而这一次撤资以色列,除了回应内部舆论,还有另一层现实考量:

全球舆论已经逐渐转向,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正视以色列在加沙和西岸的行为是否涉嫌违反国际法。

在这种气候下,任何“继续投资”的姿态,都可能成为日后的“政治雷”。

挪威人向来精于此道,与其事后道歉,不如先行一步。

石油基金这波操作,看似“精准打击”,实则“杀鸡儆猴”。

你以为它只撤了11家公司,其实真正的信号是:我可以不撤,但我随时可以撤。

别忘了,基金目前仍在持有近50家以色列公司的股份,正在全面审查,8月20日前将公布后续处理意见。

这50家公司里,有没有你熟悉的科技巨头、电信巨头、军工承包商?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

只要你在西岸“动了手”,那石油基金也可能“动你的钱”。

下一个被“抛弃”的名单,也许就在编辑框里打草稿了。

来源:文哥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