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贯彻多病同防策略,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
连日来
佛山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划分
广西被归类为基孔肯雅热防控的Ⅰ类地区
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贯彻多病同防策略,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
Ⅰ类地区(6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Ⅱ类地区(11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Ⅲ类地区(8个):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
Ⅳ类地区(7个):指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目前
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也没有广泛可用的疫苗
部分国家虽有批准疫苗
但并非在全球普及
疾控专家表示
阻断基孔肯雅热疾病传播的核心手段
是预防蚊子叮咬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治可控
不必恐慌
具体如何科学防蚊?
一起来看 ↓ ↓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小关节痛/关节炎、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基孔肯雅”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
二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扩散至唾液腺,经过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后具备传播能力。
图源:腾讯医典
三传播媒介
1.形态
白纹伊蚊背部有一道明显的白色纵纹,而埃及伊蚊背部有独特的“竖琴”状白色斑纹。
白纹伊蚊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埃及伊蚊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2.分布区域
白纹伊蚊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而埃及伊蚊仅分布在南方局部地区。
3.孳生习性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都喜欢在小型积水中繁殖,攻击性强,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多种疾病。
四科学防蚊,从源头控制蚊媒孳生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采取科学灭蚊措施,有效降低蚊媒密度,阻断疾病传播。
(一)清除蚊虫孳生地
1.清理各类积水
定期检查并清除室内外小型积水,如花盆托盘、瓶罐、冰箱底部接水盘等。
填平坑洼地面,可进行硬化处理,并疏通排水沟渠,确保无积水。
2.管理储水容器
蓄水池、水箱等应加盖密封,水生植物容器及时换水并彻底清洗内壁。
废旧轮胎应钻孔排水或遮盖,露天堆放的物品需用防雨布遮盖。
3.特殊场所处理
竹筒、树洞可用石灰沙或三合土填塞,防止积水。
湖泊、池塘等防止污水流入,定期清理淤泥和杂草,岸边1米处深挖以减少蚊虫孳生。
(二)环境卫生与设施改造
1.保持环境清洁
清除垃圾、杂物,减少蚊虫栖息场所。
定期疏通地下室、屋顶的排水系统,防止积水。
2.优化设施设计
雨棚改为斜坡式,避免积水。
污水井可安装防蚊闸或改造为弯曲管式,防止蚊虫进入。
(三)专业灭蚊措施
当室外蚊虫密度较高时,要由专业人员使用“三证齐全”(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标准证)的卫生杀虫剂,规范开展消杀工作。可采用以下方法:
1.空间喷雾
通过专业设备将药剂雾化成微小颗粒,在空中与蚊虫接触,快速杀灭成蚊。
2.滞留喷洒
将长效杀虫剂喷洒在墙面、绿化带等蚊虫栖息处,达到持久灭蚊的效果。
(四)个人防护措施
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
家中安装纱窗、纱门,推荐使用蚊帐防蚊。
(五)外出旅行防护
1.行前准备
查询目的地蚊媒传染病流行情况,科学安排行程。
准备含避蚊胺(DEET)、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便携式蚊帐等防护用品。
2.住宿选择
优先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如条件有限,可使用便携式蚊帐加强防护。
3.返程后观察
返程后2周内仍应避免蚊虫叮咬,防止因隐性感染而导致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
做好自身的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六)健康检测与就医
如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来源:南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