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获取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知识直播正在以即时性、互动性与场景化的特点,重塑物理学习模式。近日,张朝阳与著名物理学家徐一鸿在众多网友面前来了一场直播对谈。其中提到的“物理直觉往往比数学工具更重要”,无意间击中了当下物理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信息获取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知识直播正在以即时性、互动性与场景化的特点,重塑物理学习模式。近日,张朝阳与著名物理学家徐一鸿在众多网友面前来了一场直播对谈。其中提到的“物理直觉往往比数学工具更重要”,无意间击中了当下物理学习方式的变化。
追溯下今年的全国高考物理,北京卷、湖南卷、甘肃卷都出现了不少前沿命题。比如,全国高考物理全国卷中,出现了CR450动车组和“天都一号”卫星,北京卷试题素材来源中则出现了景颇族祖先发明的点火器、“夜半钟声到客船”等生活情境。湖南卷压轴题被指“堪比物理竞赛”,甘肃卷甚至需运用超纲的基尔霍夫定律。
高考物理命题正蜕变为一片思维阵地,不仅需要常规的解题思路,还需要发散思维和物理直觉。
而在《张朝阳的物理课》高考物理解题专场上,张朝阳直播演算了2025年高考物理湖南卷和新课标II卷(黑吉辽内蒙古卷)的两道压轴大题。他不仅仅是运用物理公式解题,更通过拆解复杂问题的逻辑推演过程,为学生们展示了全新的思维训练视角。近4年来,《张朝阳的物理课》凭借硬核的物理公式推导与专业细致的讲解火热出圈,带领观众深入感受前沿物理的深邃的同时,也成为了搜狐视频知识直播业务的标杆与独特风格。
高考物理的双重变化
现在高考物理命题,似乎正在变成一座连接前沿科技与现实难题的思维实验室,主要表现在两重变化。
第一重变化是命题范围的扩大。
高铁呼啸的汽笛声,化为试卷上科学思维的号角:全国卷引入CR450动车组的气动优化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流体力学知识分析列车的流线设计、空气阻力构成等等。学生们面对这一现实题目,仿佛不再置身考场,而是坐在研发中心的工程师身旁共解难题。
另外,“天都一号”卫星作为试题的情境素材出现。试题以我国深空探测成就为背景,定性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的应用。解题之中,学子们就像跟广袤宇宙建立了科学对话。
北京卷让物理不只存在实验室,而是在历史与诗行之间延伸出新境界。古老的景颇族取火器里,燃烧跃动的不仅是火焰,还有空气温度传导的秘密。《枫桥夜泊》穿越千年的钟声里,也诉说着声波穿越寒山寺进而折射、传递、衰减的故事。
第二重变化,则是部分省份物理压轴题难度较大。
湖南2025年物理卷压轴题,是涉及复杂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综合题目,逼近中学物理竞赛的难度峰线,甘肃卷一道题则引入了超纲的基尔霍夫定律。考生们很难手持几个熟悉的公式就能顺利过“河”,而是需要自己架设思维“桥梁”,严密推演方才可能通向终点。
种种迹象表明,高考物理命题改革已如轰鸣不止的列车驶离旧站,试卷正由“复述知识”加速转向“锤炼思维”。考场上不再要求寻找预设的正确答案,而是引导考生独立构建通往答案的科学路径。
这种转向,与《张朝阳的物理课》重视逻辑推演的理念有一定契合。例如,在分析“雨滴落下为何不伤人”时,该课程从空气动力学基础方程出发,运用数学工具逐步推导至斯托克斯定律,展示了物理思维的过程。
答案的终点固然重要,但思维跋涉的过程本身,也是物理的核心与魅力所在。
解题专场的三重价值
当高考物理命题进入变局,张朝阳开启的高考解题专场呼应了命题变局,其价值可以从几个维度审视。
第一重价值:解析思路,强调逻辑推演。
解题专场有时候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侧重讲解“如何思考”以及“构建解题逻辑链”,核心在于分析复杂物理问题的思路。这一点在解析2025年两道高考压轴题时尤为凸显。
比如,在解析2025年湖南高考物理压轴题时,张朝阳将复杂的“二体运动”问题拆解为质心平动与小球绕质心圆周运动,分步计算初速度影响,并回应了学生对“细绳紧绷”假设的讨论,体现了对物理情境严谨性的要求。在解析新课标II卷压轴题涉及的椭圆运动难题时,他把正负电荷运动比作“天体系统”,然后用开普勒定律灵活破解了本该用微积分的非常规难题。
第二重价值,在于其与高考命题在深层目标上的同频。
当高考题不断贴近科技前沿和社会议题,普通中学师生,甚至部分家长,在理解和应对上可能存在滞后。解题专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连接高深知识与大众认知的桥梁。它对考生和教师理解如何将物理原理应用于复杂现实问题具有参考价值,提示日常教学和学习应更注重物理本质探究和建模能力培养,而非仅限于解题技巧训练。
同时,将高考难题或前沿科技成就通过直播深入浅出地讲解,本身也是一种科普形式,有助于激发更广泛受众对物理学的兴趣。
第三重价值,指向了物理研究的通道之一——培养物理直觉。
在最近张朝阳与徐一鸿的对话中,“物理直觉”被置于比数学工具更重要的位置。张朝阳指出,前沿物理研究仍依靠人类思维,AI无法产生类似人类的“直觉”。
解题专场上分析难题时,张朝阳有时候会引导观众依据既有知识进行初步猜想,然后通过逻辑推演来验证或修正这些猜想。这种“提出假设-逻辑检验”的思维方法,是物理学家探索问题、培养直觉的一种典型方式。
对于观看直播的学生而言,接触并理解这类分析过程,可能会为他们提供分析复杂物理问题的另一个视角或方法借鉴。
兴起的知识直播,长跑的物理课
解题专场和《张朝阳的物理课》反映了知识直播的兴起,这背后是内容需求升级的体现。
当下,用户不再满足于浅层的信息获取或纯粹的娱乐消遣,对能够带来认知提升、技能学习和思维启迪的专业内容需求日益增长。平台如能持续汇聚优质知识创作者,提供系统、可靠、有深度的内容,不仅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也能在竞争激烈的在线内容市场中建立独特的壁垒。
解题专场和《张朝阳的物理课》等知识直播内容的出现,体现了内容行业对用户这种深度需求的一种响应。它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通过专业、系统地讲解,帮助用户理解复杂原理,训练逻辑思维。这恰恰是知识直播区别于泛娱乐直播的核心价值所在——满足用户持续学习、深度思考和理解世界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自2021年11月首次开播至2025年8月,《张朝阳的物理课》已成为中文互联网科普领域一个持续运作的案例。观察其内容,可以看到三个特点。
1、内容深耕:填补特定领域空白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中,真正系统、严谨、由具备深厚物理学背景人士全程讲解推导的物理科普内容,长期处于稀缺状态。
知识直播通过实时互动和深度讲解,为专业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张朝阳的物理课》通过近四年、超过250期直播课、30余节线下课以及出版3本同名科普著作(涵盖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量子力学等领域),提供了大量从基本原理出发、推导详尽的硬核内容。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课程中对斯托克斯定律的完整推导——在此之前,中文互联网上少有从基本原理出发、步骤详尽且讲解清晰的系统性推导视频资源。这种持续的内容输出,逐步积累起一个专注于物理原理深度解析的中文科普内容库。
2、平台引擎:带动知识直播生态
当然,回归商业逻辑,《张朝阳的物理课》的长跑也承载着搜狐视频平台直播业务发展的战略考量。在激烈的在线视频平台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是生存之道。从平台角度看,《张朝阳的物理课》的持续运作及其产生的关注度,对搜狐视频平台的知识直播业务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首先是树立标杆,明确方向,该课程证明了硬核专业知识在直播领域的吸引力和用户价值,为搜狐视频打上了“知识直播”标签,与其他平台形成差异化。
其次是吸引多元播主,构建生态。其影响力和平台对知识内容的投入,吸引了来自天文、数学、生物、医学等不同垂直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入驻搜狐视频“关注流”,通过直播分享专业知识。这丰富了平台的知识内容供给,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多学科、多层次、高价值的内容生态。
3、内容定力:在碎片化时代的坚持
值得关注的是,在算法主导、短视频追求“三秒爆点”以争夺用户注意力的碎片化时代,《张朝阳的物理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科普内容本身,也在于它作为搜狐视频知识直播战略的旗舰项目,推动了平台知识内容生态的构建和用户心智的占领,为搜狐视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辟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此外,它表明了严肃、硬核、需要观众投入时间和精力跟随思考的科普内容,在当下的内容生态中依然拥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和存在空间。
往后看,随着用户对深度内容需求的升级和深化,知识直播还会继续成为连接前沿科技认知与公众学习需求的重要桥梁,还会有更多高质量的知识直播内容诞生。
结语
高考物理考试的方向在调整,命题更加注重考生是否真正理解物理现象,是否具备拆解复杂问题、将知识迁移应用到不同领域去的能力。
知识直播的兴起,呼应了这种对深度理解和思维能力的重视。以逻辑推演和思维启迪为核心的知识传播形式,为理解和应对学科知识的深度要求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丰富了知识传播的生态。
高考物理命题的调整和知识直播的兴起,共同反映了一个理念:在知识学习中,思维的培养与技巧的训练同样重要,深入理解本质比机械记忆更为关键。
来源:一点On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