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方网记者熊芳雨、柏可林8月13日报道:2025年上海书展今日拉开帷幕,一大早便吸引了众多读者涌入,书香气与热闹氛围交织,无数与书有关的故事,正从这里开始。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柏可林8月13日报道:2025年上海书展今日拉开帷幕,一大早便吸引了众多读者涌入,书香气与热闹氛围交织,无数与书有关的故事,正从这里开始。
跨城两小时,为一场书香约定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七海文创”展台前,熟悉的火爆场景再次上演。作为书展连续三年的“人气王”,今年开馆不到一小时,为老读者准备的百余份专属礼物就已兑换一空,货架上的限定款文创更被争相捧在手中。“凭过往购买记录或老友铜牌,任意消费就能领今年的纪念铜牌。”七海制造局负责人简恒笑着介绍,今年的莎士比亚“永夏花园”系列,是专为书展打磨的惊喜。
人群中,来自昆山的95后夫妻沈峻如和王俊华拖着行李箱穿梭其间,成了首日“追书人”的生动缩影。“早上7点就从昆山出发,坐地铁两小时,排队5分钟就进来了,比想象中顺利!”沈峻如晃了晃手里的购物袋,刚入手的带笔袋便携包和护照夹还带着崭新的质感。作为教育行业从业者,她是译文社直播的“铁杆粉丝”,每两周的译文直播从未缺席:“主播会讲新书背后的故事,还会推出许多文创,我一直追更。”
一旁的丈夫王俊华则甘当“搬运工”,他拍了拍身旁的大行李箱:“专门带了空箱子,就怕买太多装不下。”夫妻俩的第一站毫无悬念是译文展台,“先抢文创,再挑书”的策略早已定好。整理“战果”时,他们的清单逐渐清晰:能装下A4书和手机的便携包适合通勤带书,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护照夹,还有沈峻如一眼相中的纪实系列限定礼盒。“花了近500元,每样都喜欢。”她摸了摸文创的面料,“译文的东西质感好,纸张、做工都透着用心,这就是我们一直追的原因。”
临近中午,夫妻俩打算去其他展台逛逛。“明年有空肯定还来。”沈峻如说,这不仅是书展,更像是和志同道合的书友、心仪的出版社赴约——关于文字,关于热爱,也关于纸页与文创里藏着的温度。
70后黄巍的连环画情结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展台前,70后读者黄巍俯身询问的声音带着期待:“请问还有蓝版的《聊斋》连环画吗?”得知断货后,他虽有遗憾,却也坦然起身,手中已捧着厚厚一叠连环画——红色经典《红日》、《伟人的故事》,还有描绘时代变迁的《山乡巨变》。
“蓝版《聊斋》是蓝色封匣的成套版本,特别抢手,看来这次错过了。”黄巍眼里藏着对连环画的痴迷。作为从小伴着“小人书”长大的一代人,这些巴掌大的册子在他心中远不止是故事载体:“上面的画多是五六十年代国家级大师的手笔,那会儿的人能静下心打磨每一幅画,不追名利,精致又完美。对我来说,看书是次要的,欣赏线条、构图里的审美力量,才最难得。”
他举起手中的《红日》和《山乡巨变》,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些都是‘硬通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连环画评比,这套拿了一等奖,这本是二等奖。能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是经得住时间和专业检验的。”
聊起收藏,黄巍还有“出版社偏好”:“上海人美、人民美术、河北美术、天津美术这几家,画工、印刷、选题都扎实。”家里数千册连环画中,这几家的版本占了大半,“认准这些牌子,基本不会错。”
这份热爱还成了家庭“传承”。他收藏经典必收两套:一套旧版老书留着收藏,看岁月沉淀的味道;一套近年新版留给12岁的儿子读。“让孩子看连环画有讲究,”他笑着说,“10岁左右的孩子读《西游记》原著可能觉得累,但连环画图文结合,他能通过画面理解故事,慢慢接触文字,长大了再读原著就顺理成章了。”如今儿子已能对着《红日》里的战争场景讲出几分故事,这让他觉得格外有意义。
长三角方志文化周:让地方志走出书斋
今年书展首设的“长三角方志文化周”展区,以“方志长河·遇鉴江南”为主题,成了传播地情文化的新窗口。来自浙江方志办的段源第一次亲临书展,便被现场的热闹打动:“之前总听说规模大、人流多,今天才算体会到‘百闻不如一见’。从白发老者到稚气孩童,每个人眼里的热忱,都说明上海在文化传播与传承上做得有多扎实——让阅读成了跨越年龄的共同爱好。”
今早他特意参加了《极简上海志》中英文版首发式,离场时仍觉意犹未尽:“志书向来厚重,动辄百万字,读者难免觉得有距离。但这部70万字就把上海家底浓缩得明明白白,背后上海市方志同仁的心血可想而知。更难得的是配套英译本,和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开放包容气质太契合了,能让世界读懂上海的故事。”
段源还热情发出邀请:“接下来几天,‘长三角方志文化周’会有‘江苏日’‘浙江日’‘安徽日’,每个省份都会带来独特的方志故事,欢迎大家来感受长三角的地情文脉。”
在书海中漫步时,一本儿童哲学思维启蒙书吸引了他的目光。“买回去陪孩子一起读,”他眼里带着温柔,“读书的习惯、对阅读的热爱,从来不是天生的,得从小培养,代代传承。就像我们做方志工作,不也是在为后人留存历史的脉络吗?”
90后爱“淘书乐”:旧书里的知识与缘分
书展“淘书乐”专区的旧书摊前,90后何一泓正低头翻看着泛黄的书页。这是他连续第三年专程来淘书:第一年寻到财经类书籍,去年入手历史古籍,今年则收获了南怀瑾的《禅宗与道家》和两本周恩来文献,三本书总共才花了24元。
“选书看两点:知识积累和眼缘。”他摩挲着《禅宗与道家》的封面,“这本书很有思想内涵,为人处事的哲学特别有见地。”今天人太多,他只能匆匆把心仪的书揽入怀中,“明天得早点来,好好淘一淘。”
从金山过来的路不算近,公交转地铁要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值。“旧书在市场上难流通,往往有收藏价值,里面还藏着传统思想,慢慢品能咂摸出味道。”在他看来,新书像刚出炉的面包喷香诱人,旧书却似陈酿越品越有滋味,“关键不在新旧,在于你能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故事。”
从事设计工作的他,需要触类旁通丰富知识储备。而这些从旧书摊淘来的宝贝,正是他灵感与思考的源泉。
暮色渐沉时,书展的夜场也开始了。沈峻如夫妇拖着装满文创和书籍的行李箱,在地铁站规划着返程路线,手机里已在和朋友分享今日的“战利品”;黄巍抱着一摞连环画,盘算着回家后先把《红日》给儿子讲哪一段;段源把那本儿童哲学启蒙书放进包里,想着“浙江日”活动前要再翻一遍;何一泓则攥着刚淘的几本书,已经定好了明早六点的闹钟,决心赶在开馆时去“淘书乐”专区细细挑选。明天的上海书展,依旧会在晨光里等待着每一个为热爱而来的人。
来源:纵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