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可怕的,不是剩女增多,而是老实过日子的普通男开始退场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3 16:34 2

摘要: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创下683.3万对的近年新低,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更扎心的现实。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创下683.3万对的近年新低,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更扎心的现实。

那些有房有车、工作稳定的普通男性正在悄悄退出婚恋市场,不是找不到对象,而是不想再当"行走的提款机"。

这些本该是婚恋主力军的踏实男人为何集体"罢工"?他们的消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连锁反应

数字不会撒谎,但它们背后的故事更触目惊心。

民政部的统计显示,这个683.3万对相比去年同期暴跌了10.9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最低纪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个断崖式下跌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正在集体"消失"——那些月入过万、有房有车的经济适用男

张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1岁,程序员,月薪2万,在杭州有套两居室。

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在婚恋市场应该很抢手。

但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去年相亲12次,每次见面都像在参加商品拍卖会

"房子多大?车子什么牌子?年薪具体数字?"这三个问题成了相亲的标准开场白,而他的回答总是换来一脸失望的表情。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对方直接问:"彩礼能给多少?"

当他说出20万这个数字时,对方摇摇头:"现在行情是50万起步。"

那一刻,张华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寻找人生伴侣,而是在被人明码标价

根据某知名婚恋平台发布的数据,男性在婚恋过程中的平均支出是女性的3.8倍

这个比例在一线城市甚至达到了5倍以上

从第一次约会的买单,到订婚的钻戒,再到结婚的房车彩礼,每一个环节都在提醒男性:你的价值就是你的支付能力

更讽刺的是,当男性提出希望女方也能承担一部分费用时,往往会被贴上"抠门"的标签。

"你是男人,就应该多花钱,不然算什么男人?"这样的话已经成了不少女性的口头禅。

面对这种单方面的索取,越来越多的普通男性开始理性地选择退出

他们不是输不起这场游戏,而是不想被当成提款机来对待。

张华最终也加入了退出的行列,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与其被人当傻子,不如一个人过得自在。"

为什么这些条件不错的男性会选择集体退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损失厌恶",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付出大于回报的状态时,大脑会自动启动保护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发现这笔买卖越做越亏时,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及时止损

李明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心理过程。

他是深圳一家外贸公司的销售经理,年薪30万,存款80万,有车有房。

两年前开始相亲,期间交往了三个女朋友,每一段感情都以同样的方式结束。

"第一个要求我买她爱马仕包包,说这是爱的证明。"

李明买了,3万块钱的包包换来了三个月的交往期。

"第二个说她朋友结婚都收了100万彩礼,我给的50万显得太寒酸。"

李明又妥协了,但感情还是在半年后无疾而终。

"第三个最直接,见面就问我愿意为她花多少钱,好像我们之间的感情可以用人民币来衡量。"

这次,李明选择了转身离开。

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关系,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在这种成本导向的婚恋模式下,男性的情感价值被完全忽略了。

你的温柔、体贴、责任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银行卡余额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68.7%的单身男性表示"经济压力是影响婚恋意愿的主要因素"。

更有45.3%的男性明确表示"宁愿单身也不愿意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

这种现象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王磊是河南洛阳的一名中学教师,月薪8000元,在当地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

但即使在这样的小城市,相亲时女方的要求也让他望而却步

"要求市中心的房子,至少120平米,还得是我一个人的名字。"

王磊算了一笔账,按照洛阳的房价,这意味着他需要掏出150万的积蓄,基本上把整个家庭掏空。

"我不是买不起房子,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爱情需要用房产证来证明。"

最终,王磊也选择了退出,他把买房的钱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每个月旅行一次,学习新技能,生活反而更充实有意义。"

这就是婚恋市场正在发生的逆向淘汰:那些真正想踏实过日子的男性被迫退场,留下的要么是条件极好的,要么是只想玩玩的。

当大量普通男性退出婚恋市场,整个生态系统开始失去平衡。

就像一个跷跷板,一边越来越重,另一边必然会高高翘起。

现在的婚恋市场正在向两极分化:一边是条件极好的优质男性成为稀缺资源,另一边是大量普通女性陷入选择困境

上海的相亲角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每个周末,人民公园里都聚集着数百位替子女征婚的父母。

仔细观察会发现,男方家长的展板越来越少,而女方家长的展板越来越多。

"十年前是男方求着女方,现在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

在相亲角摆摊五年的张阿姨深有感触。

她女儿今年36岁,硕士学历,在外企工作,年薪25万,按理说条件很不错。

但征婚五年来,合适的对象屈指可数。

"要么是条件太好的看不上我女儿,要么是条件一般的我女儿看不上。"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大龄单身女性的写照。

与此同时,那些原本是理想对象的经济适用男却在大量流失。

根据某婚恋平台的数据,过去三年,月收入在1-3万区间的男性用户减少了32.7%

这些人去哪了?答案是他们选择了主动单身

在北京工作的刘强就是其中之一。

他今年33岁,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月薪3万,有北京户口和一套小户型住房。

按照传统标准,这样的条件足以在婚恋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但经历了两年的相亲经历后,他决定彻底退出。

"每次相亲都像在谈商业合作,对方关心的永远是我能提供什么,从来不问我需要什么。"

现在的刘强把原本准备结婚的钱用来提升生活品质。

"健身、旅行、学习新技能,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充实。"

类似的现象在国外也有先例。

日本的"草食男"现象、韩国的"三抛世代"(抛弃恋爱、结婚、生育),都反映了当婚恋成本超过个人承受能力时,年轻人的理性选择。

新加坡政府甚至推出了婚恋补贴政策来应对低结婚率问题。

但在中国,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婚恋市场失去了最重要的中坚力量,剩下的只能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优质男性成为稀缺资源,普通女性难以匹配;条件一般的男性选择退出,留下的空白无人填补。

最终,所有人都成为了这种失衡状态的受害者。

面对这样的困局,是否还有破解的可能?

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所有参与者的观念转变

在深圳,有一对90后夫妻的做法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陈晨和李萌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月收入分别是1.2万和8000元。

两年前决定结婚时,双方父母都在为彩礼问题争执不下。

但这对年轻人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不要彩礼,共同承担结婚费用。

"我们觉得结婚是两个人的事,费用也应该两个人承担。"

陈晨的想法很简单,她不希望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掏空男方家庭的基础上。

两人一起凑了60万作为首付,每月一起还房贷。

家务活也是平分,李萌负责做饭,陈晨负责收拾。

"我们就是两个普通人,过普通日子,但很踏实。"

去年,他们还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这种平等合作的模式,或许才是婚姻最该有的样子。

类似的例子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多。

根据《2024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6.8%的90后夫妇选择"AA制结婚"。

他们不谈彩礼,不比较谁赚得更多,只专注于共同建设一个温暖的家。

"我结婚就是想找个能一起聊天的伴儿,其他的慢慢来。"

这种回归本质的婚恋观,或许能为失衡的市场带来新的希望。

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念改变。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

但在今天,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婚姻首先应该是两个人的选择,而不是两个家庭的商业交易

当我们把婚姻从利益交换拉回到情感本质,那些退场的普通男性或许会愿意重新入场。

毕竟,没有人真正愿意孤独终老。

人们抗拒的,从来不是婚姻本身,而是被物化的婚姻

就像那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婚恋市场就像跳交谊舞

当一方不断后退,另一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跟着后退,要么换舞伴。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男性选择了后者。

这不是胜利,而是双输

或许,是时候停下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重新学会如何和谐共舞了。

当婚恋变成纯粹的利益计算,最先消失的是感情,最后受伤的是所有人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只有当双方都愿意回到理性轨道,才能重建真正的情感连接

面对这样的现实,你觉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青史印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