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对欧盟两家银行反制:中欧制裁战凸显国际法话语权之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3 16:21 1

摘要:当欧盟以涉俄为由挥舞制裁大棒时,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来得干脆利落。这场看似简单的经贸交锋背后,实则暗藏着国际法解释权与话语权的激烈博弈——谁掌握规则的定义权,谁就掌握了国际博弈的主动权。

当欧盟以涉俄为由挥舞制裁大棒时,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来得干脆利落。这场看似简单的经贸交锋背后,实则暗藏着国际法解释权与话语权的激烈博弈——谁掌握规则的定义权,谁就掌握了国际博弈的主动权。

制裁与反制的对等博弈

8月9日欧盟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制裁名单仅仅四天后,中国商务部就公布了针对欧盟UABUrboBankas和ABManoBankas的反制清单。这种近乎镜像的反击绝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战略应对。从时间节点看,中国选择在欧盟制裁生效后立即出手,既展示了反应速度,也体现了"后发制人"的外交智慧。被列入清单的两家欧盟银行虽非顶级金融机构,但其在东欧地区的业务布局具有象征意义,这种精准打击既达到了警示效果,又为后续谈判留有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方此次依据的是去年颁布的《反外国制裁法》。这部法律的出台本身就是中国构建"制度型反制能力"的关键一步。与过去被动应对不同,现在中国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工具包,能够对等回应各种形式的单边制裁。这种从临时应对到制度反制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规则博弈中进入了新阶段。

国际法解释权的暗战

欧盟此次制裁援引的是对俄制裁延伸条款,声称中国金融机构"协助规避制裁"。这种扩大化解释暴露出西方惯用的"规则变通"手法——当其无法通过现有规则制约对手时,就会创造性解释甚至篡改规则。而中国坚持的则是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强调单边制裁缺乏安理会授权的非法性。

这种分歧本质上是国际法解释主导权的争夺。据统计,2020年以来欧盟发起的单边制裁中,有73%援引了自行创设的法律依据。中国此次反制特别强调"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正是要揭露这种"规则双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反制声明中反复使用"正当合法权益"的表述,这种话语建构意在争夺道义制高点。

中欧关系的临界点测试

此次交锋发生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搁浅、欧盟对华"三重定位"提出的背景下,具有明显的战略试探意味。欧盟内部文件显示,近年对华经济依赖度不降反增,27个成员国中有21个将中国列为前三大贸易伙伴。这种深度相互依存使得制裁成为"双刃剑"——欧盟智库ECFR的评估报告指出,对华金融制裁可能造成欧盟企业130-180亿欧元的间接损失。

中国选择银行机构而非实体产业作为反制目标,体现了"精准管控冲突"的考量。商务部声明中特别提及"珍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展现了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也为双方预留了转圜余地。德国工业联合会最新调查显示,62%的欧盟企业反对扩大对华制裁,这种商业力量的牵制可能影响后续博弈走向。

国际规则从来不是真空中的抽象条文,而是大国实力对比的投射。当中国商务部依法亮出反制武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具体的外交应对,更是一个崛起大国对国际秩序话语权的郑重声明。这场博弈启示我们:在国际丛林里,唯有同时具备规则制定能力与实力支撑,才能避免沦为他人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正如国际贸易专家所说:"21世纪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谁的故事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正在用行动书写自己的规则叙事。

来源:快趣

相关推荐